腹瀉是小兒常見病症, 按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急性腹瀉, 病程連續在2周以內者;慢性腹瀉, 病程在2個月以上者, 小兒腹瀉如果不及時治療, 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小兒腹瀉的危害:
1、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 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 所以腹瀉時, 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 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其中, 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 它們不僅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2、病毒性心肌炎: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後, 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 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併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症狀。 重症患兒會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
3、腸套疊:小兒常見的急腹症之一, 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 隨著年齡的增長, 發病率逐漸降低。 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 只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 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 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 腸近端劇烈蠕動, 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 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
4、營養不良: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後。 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 易繼發各種感染, 如鵝口瘡、支氣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 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 造成惡性循環。
寶寶腹瀉的危害如此之大, 那麼就需要及時的預防才是了:
1、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 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 食品應新鮮、清潔, 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餵養小兒, 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2、提倡母乳餵養:母乳是六個月以內嬰兒最適宜的食物, 應大力提倡小嬰兒按需餵養。 人乳中含有IgA, 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 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
3、按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
4、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 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注意小兒體格鍛煉, 增強體質, 提高機體抵抗力, 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5、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6、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
7、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 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 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 糞便應做消毒處理。
8、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 以免腸道菌群失調, 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