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 在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2、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個。 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 高熱時,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3、曲池、合谷、外關穴
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 合穀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
4、迎香穴
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此穴主治鼻炎、鼻塞、鼻竇炎、流涕、鼻病、牙痛、感冒等。 用拇指指間關節按壓此穴,以有酸脹感為宜,每天2—3次,可減少呼吸道疾患的發生。
5、 合穀穴
位於第一、二掌骨間,即虎口處。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對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乾等均有療效。
按摩此穴可宣洩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
此穴取穴方便,不時按揉即可。 但需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刺激,孕婦忌按此穴。
6、 魚際穴
屬手太陰肺經,位於大魚際赤白肉際處。 中醫認為,魚際穴可改善上呼吸道功能及新陳代謝,還可預防感冒,緩解呼吸系統疾病的症狀,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咽炎等。
7、太沖穴
位於足背,第一、二足趾間縫隙的上方凹陷處。
由於其屬足厥陰肝經,按摩此穴可緩解肝火旺盛引發的上火症狀,如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乾等。
經常按摩此穴有舒肝理氣、通調三焦氣機之效。 按摩太沖穴前,先用熱水泡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推揉3分鐘即可。
推拿按摩的主要特點
推拿按摩可以說是比較的經濟簡便的一種方式,因為推拿按摩不需要使用特殊的醫療設備,也不會受時間、地點、氣候等條件的限制,幾乎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的一種療法。
正由於這些優點,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 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
對於一般的病人來說,實行推拿按摩治療,既可以患者的局部症狀得到改善治療和消退,又可以加速患者恢復患部的功能,總的來說,就會自然的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對於減輕患者的病痛和緩解病情效果很好。
以上就是分析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