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認為, 經絡是健康的靈魂、生命之根本, 是調理氣血、臟腑的“總開關”, 是啟動身體自愈潛能的“遙控器”。 幾千年的《內經》即指出:“經脈可以決生死,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因此, 保持經絡暢通是“保鮮”、“保健”的主要手段。

據瞭解, 人體經絡實際上包括點、線、面三個部分。 所謂點, 除了360多個經穴之外, 還有很多奇穴, 另有阿是穴(天應穴、不定穴)等, 正所謂“人身寸寸皆是穴”;至於線, 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等各種縱橫交錯和深淺密佈的循行徑路;而面, 從肢體的皮肉筋骨到臟腑組織, 都有一定的分佈和特殊的聯繫。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秋季天高風動, 地氣清肅, 宜經絡養生, 它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 亮膚養顏。 祖國醫學認為, 在秋冬季, 人體氣血趨向于裡, 陽氣閉藏, 不似春夏季氣血走表、陽氣易於發洩。 故在秋冬季, 是調補陰陽氣血、暢通經絡的大好時機,

秋季經絡養生, 3個穴位除燥降火
入秋以後, 早晚溫差大, 天干氣燥, 人們很容易上火。 上火的病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為肺熱, 有的是胃熱。 原因不同, 那就要區別對待了。 有三個穴位, 每天經常按摩, 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1、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2、合穀穴
合穀穴最好找了,
操作方法:由於這個穴位按摩起來也比較方便, 因此沒有固定的次數, 有空的時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3、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釐米的凹陷處。 由於它屬於足厥陰肝經, 因此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症狀效果非常好。 如果把手放在太沖穴上, 稍用力就會感覺非常痛, 說明肝火比較旺盛, 那更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在按摩太沖穴前, 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 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秋季經絡養生, 3個穴位健脾益胃
人們在秋天很容易出現一系列乾燥症狀, 如口鼻、唇舌、皮膚乾燥, 毛髮枯槁, 舌紅無苔或少苔等, 這都是因津液不足。 津液的生成源於攝入的食物, 脾胃之氣健旺, 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氣虛衰, 則會導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裡和太白這3個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於津液生成。

1、中脘穴
位於腹中線上、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經氣彙集之處,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2、足三裡穴
足三裡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調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療範圍較廣,對脾虛有關的病證,均有一定治療作用。該穴位於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交界處。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則會導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裡和太白這3個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於津液生成。
1、中脘穴
位於腹中線上、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經氣彙集之處,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2、足三裡穴
足三裡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調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療範圍較廣,對脾虛有關的病證,均有一定治療作用。該穴位於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交界處。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