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到開學季, 當家長帶著孩子去上學時, 很多孩子就感覺渾身難受, 出現肚子疼、出汗、失眠等症狀, 做檢查卻沒有客觀指標說明身體有問題。 記者從醫院瞭解到, 近日因為學習問題到臨床心理科就診的學生多了起來, 比平日增加了20%。
從心理學角度講, 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 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 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 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 嚴重者一提到上學就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從學生自身來說, 深受應試教育的高壓、片面升學率的威逼、心理負擔的困擾, 根本就享受不到任何學習的樂趣。 至於那些學習基礎差的所謂“差生”, 長時間在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中度日, 生活中無人能關懷、學習上也無人能理解, 更是缺乏學習動力, 日復一日逐漸形成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等觀念, 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勇氣, 以至於很快就患上了厭學症。
從學校教育來看,
至於某些望子成龍的家長, 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急功近利、好勝虛榮、目光短淺, 想當然地將孩子良好的成績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 卻絲毫不去顧及過度的期待, 剝奪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要解決無孔不入的厭學症, 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樂於學習、天天向上, 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找到快樂學習的感覺, 進而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事業, 而非痛苦的累贅。 而要實現這些, 首先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作為學生來說, 要調整好心態, 要有自信心, 要以堅毅的性格、樂觀的處世態度為學處世, 堅信付出必有收穫。 二是從學校方面來說, 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瞭解學生、研究學生, 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在發現學生潛能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要求, 激發他們獲取成功的願望。
誠能如是, 則孩子的厭學症必將蕩然無存, 則學生定會產生澎湃的學習激情, 則根本不用擔心他們會學不好或一事無成。 需要指出的是, 這些只是就事論事基礎上的“對症下藥”, 要徹底遏制“厭學”的根源, 還必須從根本上改造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 必須將素質教育的推廣落到實處,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必須正面面對這一事情, 為學生來說, 要調整好心態, 要有自信心, 要以堅毅的性格、樂觀的處世態度為學處世, 堅信付出必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