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的內外相合 太極拳內外相融的境界

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 也是一項對稱運動, 我們今天談談太極拳內外相融的境界。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圓活輕靈, 當到達內外相融境界時, 氣血順暢, 周身輕靈。 太極境界也提升很多, 下面隨著太極拳的內外相合瞭解一下吧!

淺談太極拳內外相融的境界

習練太極拳要有一種整體觀念, 太極拳屬於武術中的內家拳, 與外家拳不同, 太極拳內外雙修, 這是外家拳沒有的特點。

很多人理解其根在腳, 是腳使勁蹬, 腿使勁蹬, 腰使勁頂, 全理解錯了。 所以這裡面的內外相合, 是你的內氣沿著你的經絡走向形成相合。

太極拳講“松、散、通、空”, 到了全身空透的階段, 就是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 內氣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暢通無阻。 所以,真正的內外相融,是內與外完全沒有界限,才叫相融,內與外合而為一.這時你的體會和感受就不一樣了。

學習太極拳前, 要排空思想雜念, 靜心習練, 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空的境界, 達到無為而不為的境界。

現在你們雖然經常有沒有身的感覺, 但是還是假像, 自己感覺得很好, 可是別人一模你, 你的手還在那裡, 身體還在那裡, 這就是沒有融。

真正到了內外相融的階段, 是別人無論怎樣摸你, 攻擊你賭, 都讓別人感覺到是一個虛空的存在, 要摸摸不到, 要攻擊攻擊不上。 但內外之間的種種變化, 卻又是完全為你所控制。

太極拳講內外相融, 還有一個自己和對手融為一體的問題。 在實際應用時要有與對手“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的變化和感覺。

練習太極拳的內外相融, 可以使加快血液迴圈, 促進新陳代謝, 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功效。

自己身體的身體內在氣勢所產生的運動變化可以控制身體周圍的變化, 這樣人家一接觸你就好象掉到深淵裡。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這就是將外面的東西拿進來, 裡面的東西同時松出去, 這就是內外相融。

這就是道家所說的, 精氣聚集到了“內得”的程度, 就能“博氣如神, 萬物備存”, 從而“遍知天下, 窮於四極”。

此外, 練太極拳體會內外相融, 有一個講法大家要認真體會, 這就是“觸覺要柔,

流水穿堤”。 意即在接觸外面的人物和事物時, 要能夠和內裡的臟腑經絡交會流注相聯繫。

換言之, 也就是要將外面的拳腳運動、姿勢架子的操作和內裡的吐納呼吸, 分經的運氣迴圈統一起來, 內個一致, 則不論觸覺到外來人物襲擊或者風寒病魔的侵犯, 或者觸覺到內裡臟腑的氣脈阻礙, 都可用內勁進行流水般的衝擊。

太極拳的呼吸是溝通太極拳內外的一個關鍵, 呼吸又是一個功夫不到不能體會的問題, 因此開始學拳應該自然呼吸。 太極拳的呼吸, 在內勁的培養中扮演的是橐龠的作用, 也就是內與外之間的風箱的作用, 太極拳講內氣鼓蕩, 就是要靠呼吸去鼓蕩。

但是, 如果我們內勁未能練到相當火候,

一講呼吸, 就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肺功能的呼吸之上。 而且, 沒有一定程度的內勁, 我們所講的橐龠又去鼓蕩什麼呢?那只是燒幹鍋罷了。

太極拳講“呼吸通靈, 周身無間”, 是需要內勁達到相當程度才能體會的境界。 道家內丹修煉所稱之“橐龠”, 是指人的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虛空一管, 上系於肺, 下通丹田, 為道家秘傳之關竅。

道家內丹修煉的觀點是, 人在胎兒時期, 此橐龠相通上下, 連接臍帶, 從生母呼吸受氣, 那時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 生母之氣通太空之氣, 太空之氣通太和之氣, 並未形成口鼻呼吸, 周身氣脈息息相通, 謂之胎息。

到了十月胎圓, 嬰兒裂胞而出, 剪斷臍帶, 其呼吸即上連於口鼻, 變為肺呼吸了, 橐龠管失去作用,

逐漸迷塞了。 道家的內丹修煉, 遵循老子所言“天地之間豈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 就是要通過修煉, 重新接通橐龠, 接通後天之氣與先天之氣。

太極拳呼吸, 走的是內呼吸之路。 在道家丹書中, 稱神為火, 而呼吸之氣則為風。 所謂“起巽風, 運坤火”, 就是指以火煉藥時要借後天呼吸之氣的鼓蕩作用, 故稱呼吸為橐龠。

此外, 在人類的呼吸之中, 毛細血管同樣扮演著重要作用。 而太極拳的運動, 就是能夠達到毛細血管更加擴大, 增強其舒縮功能, 毛細血管血液迴圈加強, 使心臟得到很好的營養。

在肌肉1平方毫米的橫切面上有2000條毛細血管, 在安靜狀態下約有5條毛細血管有血液通過, 而當練太極拳時, 則有約200條毛細血管打開來使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練拳到了一定階段, 會感覺到皮膚會有紮痛感,摸上去又不是真疼的感覺。

當我們達到內外相融的階段時,全身毛竅開合,舒暢無比,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內勁在人體任何部位都能往來自由,人體的每個毛孔都能扮演小心臟的角色,滲入、溢出神意氣,內勁在體內廣泛高速地交融,使人與大自然、與天地萬物相通無礙,天地之氣歸於我身,氣勢鬆散而發,磅礴雄武,卻又如沐春風,一身舒適。

太極拳內外相融的口訣

(一)以外引內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外面是肢體的屈伸,內裡是以意以行氣;是以外動來引內,又以內動來引外,內外相互引發的,以達內外合一。

陳鑫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余師?陳發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內不動,外不發。”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是每一動作,先要意動,再是氣動,然後形動。

當意、氣、形可以融會貫通的時候,說明你的太極拳已經練到一定火候了。

初學時對於用意行氣,一片茫然,僅能手足照樣比劃運轉,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漸漸正確;姿勢正確後,操練既熟,應當注意開合,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開的動作形於手足為順纏,合是逆纏;手足的纏絲,引發內勁。開的順纏,內勁由丹田達於四梢;合的逆纏,內勁由四梢回歸于丹田。

外形之開合與纏絲順逆既明,進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氣之形於外者,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內則為橫膈膜之升降;再進而注意虛實,虛實是意之顯於外者,內則為內勁運行之輕與沉。

此形於外的開合、呼吸、虛實,是引內之纏勁達於四梢與回歸丹田,橫膈膜之升與降,及內勁之輕與沉;同時此外與內互為因果,相互為用,以至內外合一。

在此,也需要將之前的心法運用好,做到運用自如。

(二)由內及外

打拳練架,熟練既久,動作輕緩,緩能生柔,柔至極,剛自生。剛為實,柔為虛;實為開,虛為合;開為呼,合為吸;均是顯於外者。

蘊於內者是虛為內勁之輕,實為內勁之沉,是為用意;吸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氣聚于丹田;呼為膈膜降,部份氣由鼻出,部份氣沉入丹田(臍下中極穴),部份氣流行於中丹田(臍部神闕穴),小腹自然外鼓,是為行氣;開為內勁出自丹田運於四梢,合為由四梢回歸入于丹田,是為練形。

以意行氣,帶動外形,同時外以引內。外之虛實、呼吸、開合,相互與內之輕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內,由內及外,內外兼練,總歸以意,內外合一,表裡一致。

心靜則意專,氣斂則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靜氣斂。用意要心靜意真,行氣要呼吸養氣,練形要運動肢體,學者能夠做好靜和動的姿勢要求,並且做好內和外的動作要求,那就能把握著太極拳的鍛煉方法,但必須依照一定的步驟漸進,始能逐步有功,以至於成。

太極拳的內外兼修的鍛煉,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對於腹腔和肝臟使受到時緊時鬆的腹壓運動,有助於輸送血液與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

陳氏太極拳獨特的纏絲勁的練法,極為細緻的,使內勁的從丹田達於四梢,再回歸于丹田,是循人體經絡自然的路線,對於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是極有效果的。

同時在技擊方面主張勁由內換,內不動,外不發;內氣潛轉,外發則無堅不摧,使技擊達到最高的境界。因為太極拳是健身與技擊並重的,所以能夠流傳不替。

怎麼練太極拳的內外相合

一、圓轉纏絲內外相合

太極拳的外在特點是什麼?太極拳的外在特點就是圓轉纏絲。

圓的內外相合求達最為不易。因為外形有複雜的大圓,而內動是轉小圓。圓與圓要有一個轉捩點與圓的連環相扣。如果導向不好,動作只是外形的圓轉,環環不能相扣。求達內外同步圓轉,應注意:圓的中心確定;圓轉的起點、止點、轉捩點;圓轉的順、逆時針方向;小圈旋轉的順逆纏絲勁。這是內氣與外形配合的關鍵。先定始點,後定方向,再定圓的大小,然後研究氣流的通暢。

例如:“雲手”動作,雲手有動步雲手與靜步雲手;有大雲手,也有小雲手。它是兩手在身體兩側交替劃側立圓的拳勢。要注意意導內動,分清主次,根據外形的旋轉纏絲,應先注意右手劃順時針圓,左手劃逆時針。

再注意大圓圈中的小纏絲的順與逆纏絲轉點,配合呼吸促內氣的外出與回收。配合下肢移換重心,下肢也不斷纏絲,促內氣導入腳底,立地生根,求大地反作用力。

先練習大雲手,後練習小雲手。內氣由丹田運出。進入軌道促導外形起動,以腰為軸,雙手左右纏絲,松肩旋臂,沉肘松胯,圓轉相合。然後,出方點打發勁的練習。努力求達圓方辯證。

歌訣兩手轉環東複西,兩足橫行步法奇,來回運氣恒不已,雙懸日月照乾坤。

二、鬆緊的內外相合

拳論日:“節節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貫穿,虛靈在中。”拳理強調放鬆求勁,放鬆練習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能松能緊才為太極,爆發力產生於松柔的彈力,先松後緊的順序是科學的,它可以排除人們共性的僵勁。這需要很長時間磨練。求緊縮是比較好做的。但是,瞬息的鬆緊是不易完成的,非功久才能隨心所欲。

練太極拳進入辯證的“柔剛相濟”、“忽隱忽現”階段,求高度的放鬆和高度的緊張,始終能交叉著進行是不容易的。對立統一表現在鬆緊方面的人並不多。只有在意導下進行放鬆與緊張的訓練,才能求達。這種功夫才能經濟用力。

練拳時要細心指導動作的處處放鬆。松腰松肩松胯,更應注意內臟的放鬆。松腰是關鍵,只有放鬆練習,勁才能合住,柔勁才能求達,不會放鬆,就合不住勁,就會出現動作僵硬、停滯、呆板,呼吸不自然,胸悶心煩,肌肉長時問緊張,動作渙散。

打好松柔基礎,還應該研究怎樣內外同緊。當勁合為一體的瞬間發放時,要有意控制自己從頭到足,要有整體緊縮,將力度疾速有效發到擊點。

三、收發的內外相合

收與發的內外相合是太極拳的一個技擊特點,外形的收發,要與內臟的收發一致,有時雖外形不動,通過靜走內勁,收發不讓他知。

例如“掩手肱拳”,當形收時,重心移放在右腿上,屈膝,松胯。上肢虛靈頂勁,沉肩重肘。左手掩護在前,右手握拳,拳心朝上,放在腰間。兩肩臂都要放鬆。目視前方,內配吸氣增氣,隨著外形的塌腰,氣沉丹田,將內氣都集聚於腹部偏右側,嚴陣以待。

發勁時,隨外形蹬腿移換重心,借蹬地的反作用力,兩胯平行旋轉,丹田內氣先下行而逆反上輸,腰胯也平行加速,內氣由脊柱導送至擊點,左手先逆纏再順纏,抓握成拳後快速拉拽催力。右拳順纏走腰圍切線出方勁,內氣隨形而沖出拳頭。下肢變成左弓步時,拳正好打到擊點。同時,瞬息問全身合為一整勁,打後隨即鬆開,快速變柔走架。

當代人習練太極拳內外調和的保健養生功效

一、強心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練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用意”,用意識引導動作,使心神安靜,意念集中,機體放鬆,臟腑之間發揮正常的功能,從而取得相對平衡。

心神安定,可使思維敏捷,語言流利。心氣運行流暢,更能發揮其統轄血液迴圈的功能,減少和消除體內瘀血。血液通暢充盈,面色自然紅潤。

心臟不好的人,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加強心臟功能,堅持練習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二、養肝

練太極拳時,意境清靜,情緒安寧,以意行氣,內外放鬆,動作輕柔圓活,如春風楊柳,生氣盎然,可使肝氣舒和條達,從而肝體得養,肝血得藏,有助於脾胃消化,不致橫逆克土。

練拳時以意運氣的腹式呼吸,有助於行氣活血。眼神貫注動作,動作圓活連貫,對養肝明目、舒筋活絡大有好處。

三、健脾

練拳時的腹式呼吸,“氣勢宜鼓蕩”,內臟加強蠕動,好比對腸胃等內臟器官進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氣機通暢,脾胃升降和順,新陳代謝加強,中土運化水谷功能健旺。

心情舒暢,飲食自然更香甜,能源增強,營養會更充足,肌肉便會更豐滿,四肢強健靈活,脾氣更旺盛,血液充盈。

結語:綜上所述,上文對太極拳的內外相合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練習太極拳的內外相融,能提高太極拳境界,同時還能鍛煉身體,太極拳的內外相合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太極拳可提高健康水準。

會感覺到皮膚會有紮痛感,摸上去又不是真疼的感覺。

當我們達到內外相融的階段時,全身毛竅開合,舒暢無比,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內勁在人體任何部位都能往來自由,人體的每個毛孔都能扮演小心臟的角色,滲入、溢出神意氣,內勁在體內廣泛高速地交融,使人與大自然、與天地萬物相通無礙,天地之氣歸於我身,氣勢鬆散而發,磅礴雄武,卻又如沐春風,一身舒適。

太極拳內外相融的口訣

(一)以外引內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外面是肢體的屈伸,內裡是以意以行氣;是以外動來引內,又以內動來引外,內外相互引發的,以達內外合一。

陳鑫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余師?陳發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內不動,外不發。”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是每一動作,先要意動,再是氣動,然後形動。

當意、氣、形可以融會貫通的時候,說明你的太極拳已經練到一定火候了。

初學時對於用意行氣,一片茫然,僅能手足照樣比劃運轉,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漸漸正確;姿勢正確後,操練既熟,應當注意開合,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開的動作形於手足為順纏,合是逆纏;手足的纏絲,引發內勁。開的順纏,內勁由丹田達於四梢;合的逆纏,內勁由四梢回歸于丹田。

外形之開合與纏絲順逆既明,進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氣之形於外者,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內則為橫膈膜之升降;再進而注意虛實,虛實是意之顯於外者,內則為內勁運行之輕與沉。

此形於外的開合、呼吸、虛實,是引內之纏勁達於四梢與回歸丹田,橫膈膜之升與降,及內勁之輕與沉;同時此外與內互為因果,相互為用,以至內外合一。

在此,也需要將之前的心法運用好,做到運用自如。

(二)由內及外

打拳練架,熟練既久,動作輕緩,緩能生柔,柔至極,剛自生。剛為實,柔為虛;實為開,虛為合;開為呼,合為吸;均是顯於外者。

蘊於內者是虛為內勁之輕,實為內勁之沉,是為用意;吸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氣聚于丹田;呼為膈膜降,部份氣由鼻出,部份氣沉入丹田(臍下中極穴),部份氣流行於中丹田(臍部神闕穴),小腹自然外鼓,是為行氣;開為內勁出自丹田運於四梢,合為由四梢回歸入于丹田,是為練形。

以意行氣,帶動外形,同時外以引內。外之虛實、呼吸、開合,相互與內之輕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內,由內及外,內外兼練,總歸以意,內外合一,表裡一致。

心靜則意專,氣斂則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靜氣斂。用意要心靜意真,行氣要呼吸養氣,練形要運動肢體,學者能夠做好靜和動的姿勢要求,並且做好內和外的動作要求,那就能把握著太極拳的鍛煉方法,但必須依照一定的步驟漸進,始能逐步有功,以至於成。

太極拳的內外兼修的鍛煉,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對於腹腔和肝臟使受到時緊時鬆的腹壓運動,有助於輸送血液與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

陳氏太極拳獨特的纏絲勁的練法,極為細緻的,使內勁的從丹田達於四梢,再回歸于丹田,是循人體經絡自然的路線,對於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是極有效果的。

同時在技擊方面主張勁由內換,內不動,外不發;內氣潛轉,外發則無堅不摧,使技擊達到最高的境界。因為太極拳是健身與技擊並重的,所以能夠流傳不替。

怎麼練太極拳的內外相合

一、圓轉纏絲內外相合

太極拳的外在特點是什麼?太極拳的外在特點就是圓轉纏絲。

圓的內外相合求達最為不易。因為外形有複雜的大圓,而內動是轉小圓。圓與圓要有一個轉捩點與圓的連環相扣。如果導向不好,動作只是外形的圓轉,環環不能相扣。求達內外同步圓轉,應注意:圓的中心確定;圓轉的起點、止點、轉捩點;圓轉的順、逆時針方向;小圈旋轉的順逆纏絲勁。這是內氣與外形配合的關鍵。先定始點,後定方向,再定圓的大小,然後研究氣流的通暢。

例如:“雲手”動作,雲手有動步雲手與靜步雲手;有大雲手,也有小雲手。它是兩手在身體兩側交替劃側立圓的拳勢。要注意意導內動,分清主次,根據外形的旋轉纏絲,應先注意右手劃順時針圓,左手劃逆時針。

再注意大圓圈中的小纏絲的順與逆纏絲轉點,配合呼吸促內氣的外出與回收。配合下肢移換重心,下肢也不斷纏絲,促內氣導入腳底,立地生根,求大地反作用力。

先練習大雲手,後練習小雲手。內氣由丹田運出。進入軌道促導外形起動,以腰為軸,雙手左右纏絲,松肩旋臂,沉肘松胯,圓轉相合。然後,出方點打發勁的練習。努力求達圓方辯證。

歌訣兩手轉環東複西,兩足橫行步法奇,來回運氣恒不已,雙懸日月照乾坤。

二、鬆緊的內外相合

拳論日:“節節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貫穿,虛靈在中。”拳理強調放鬆求勁,放鬆練習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能松能緊才為太極,爆發力產生於松柔的彈力,先松後緊的順序是科學的,它可以排除人們共性的僵勁。這需要很長時間磨練。求緊縮是比較好做的。但是,瞬息的鬆緊是不易完成的,非功久才能隨心所欲。

練太極拳進入辯證的“柔剛相濟”、“忽隱忽現”階段,求高度的放鬆和高度的緊張,始終能交叉著進行是不容易的。對立統一表現在鬆緊方面的人並不多。只有在意導下進行放鬆與緊張的訓練,才能求達。這種功夫才能經濟用力。

練拳時要細心指導動作的處處放鬆。松腰松肩松胯,更應注意內臟的放鬆。松腰是關鍵,只有放鬆練習,勁才能合住,柔勁才能求達,不會放鬆,就合不住勁,就會出現動作僵硬、停滯、呆板,呼吸不自然,胸悶心煩,肌肉長時問緊張,動作渙散。

打好松柔基礎,還應該研究怎樣內外同緊。當勁合為一體的瞬間發放時,要有意控制自己從頭到足,要有整體緊縮,將力度疾速有效發到擊點。

三、收發的內外相合

收與發的內外相合是太極拳的一個技擊特點,外形的收發,要與內臟的收發一致,有時雖外形不動,通過靜走內勁,收發不讓他知。

例如“掩手肱拳”,當形收時,重心移放在右腿上,屈膝,松胯。上肢虛靈頂勁,沉肩重肘。左手掩護在前,右手握拳,拳心朝上,放在腰間。兩肩臂都要放鬆。目視前方,內配吸氣增氣,隨著外形的塌腰,氣沉丹田,將內氣都集聚於腹部偏右側,嚴陣以待。

發勁時,隨外形蹬腿移換重心,借蹬地的反作用力,兩胯平行旋轉,丹田內氣先下行而逆反上輸,腰胯也平行加速,內氣由脊柱導送至擊點,左手先逆纏再順纏,抓握成拳後快速拉拽催力。右拳順纏走腰圍切線出方勁,內氣隨形而沖出拳頭。下肢變成左弓步時,拳正好打到擊點。同時,瞬息問全身合為一整勁,打後隨即鬆開,快速變柔走架。

當代人習練太極拳內外調和的保健養生功效

一、強心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練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用意”,用意識引導動作,使心神安靜,意念集中,機體放鬆,臟腑之間發揮正常的功能,從而取得相對平衡。

心神安定,可使思維敏捷,語言流利。心氣運行流暢,更能發揮其統轄血液迴圈的功能,減少和消除體內瘀血。血液通暢充盈,面色自然紅潤。

心臟不好的人,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加強心臟功能,堅持練習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二、養肝

練太極拳時,意境清靜,情緒安寧,以意行氣,內外放鬆,動作輕柔圓活,如春風楊柳,生氣盎然,可使肝氣舒和條達,從而肝體得養,肝血得藏,有助於脾胃消化,不致橫逆克土。

練拳時以意運氣的腹式呼吸,有助於行氣活血。眼神貫注動作,動作圓活連貫,對養肝明目、舒筋活絡大有好處。

三、健脾

練拳時的腹式呼吸,“氣勢宜鼓蕩”,內臟加強蠕動,好比對腸胃等內臟器官進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氣機通暢,脾胃升降和順,新陳代謝加強,中土運化水谷功能健旺。

心情舒暢,飲食自然更香甜,能源增強,營養會更充足,肌肉便會更豐滿,四肢強健靈活,脾氣更旺盛,血液充盈。

結語:綜上所述,上文對太極拳的內外相合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練習太極拳的內外相融,能提高太極拳境界,同時還能鍛煉身體,太極拳的內外相合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太極拳可提高健康水準。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