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如何練習吳式太極拳的勢和勁

吳式太極拳又分不同的派系, 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柔化, 吳式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對勢和勁的要求也是有很多的, 今天小編主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吳式太極拳勢和勁, 下面大家一起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吧!

吳式太極拳的勢和勁

傳統吳式太極拳老架子在練法上素有文練和武練之分。 吳家拳譜上說:“文者體也, 武者用也”“文練之, 則為內丹”。 有強身健體, 祛病延年, 修身養性之功;“武練之, 則為外丹”。 有防身禦敵、矯健身手、以柔克剛之能。 其武練體系包括低架、快拳、散手, 以及排打、勢法、勁法等。 練太極拳而不經武練,

難以致用。 太極拳之用, 在技理上完全遵循陰陽開合的理論指導, 在實踐上充分展示沾粘連隨的技法特徵。 凡修吳式太極文武真功, 得內丹外丹之寶, 無不經過“形、勢、勁、意、氣、神”六個方面訓練, 這六個方面, 既相對獨立, 又緊密相聯, 不能截然分開。 它們層次分明, 由淺人深, 故習慣蔔稱六層功夫。 其中勢與勁在武練技擊中尤為重要, 因為它關係到技擊水準。

太極拳原名“十三勢”。 以勢命拳, 在中華武術中極為罕見, 足見“勢”在此拳中之地位。 正確認識和理解勢與勁之內涵, 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之運用, 是修煉太極拳技擊真功的必由之路。

何為“勢”

在普及性教學中, 不乏將太極十三勢說成是十三種方法。 這是不錯的。 但是具體解釋是什麼方法時,

則往往將“棚捋擠按:采捌肘*”稱為八種手法或勁法, 而將“進退顧盼定”說成是“五種步法”, 這就值得考慮了。 因為十三勢不僅都講“手足”, 也都講“官骸”, 即每——勢都包含“手眼身法步”。 拳譜上說, “夫發手擊敵, 全賴身法之助”。 又說“有不得機得勢處, 身便散亂, 必至偏倚,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可見身法是十三勢的重要內容, 不能光將其理解成為手法.與步法。 事實上太極拳*勢法贏人, 而每一勢都離不開特有的身法, 所以前輩們既有“用勢法打人”, 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說。 身法到位, 是贏人的關鍵。 在老拳譜中, 將前八勢歸為八卦, 將後五勢納進五行, 這是採用古代傳統哲學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來闡述十三勢。 八卦主要講事物的陰陽變化,
五行主要講萬物相生相剋, 都是講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等基本特徵和基本原理, 揭示萬物之間互根互生、消化生長的基本規律。 可見, 講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比較客觀、合理, 一定講成八種手法、五種步法是值得考慮的。 《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極拳的顧法》一文可資參考。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勢者, 盛力權也。 自古以來, 兵家拳家無不重勢。 兵書上說:“任勢者, 其戰, 人也, 如轉木石。 木石之性, 安則靜, 危則動, 方則止, 圓則行。 善戰人之勢, 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 勢也。 ”“激水之疾, 至於漂石者;勢也。 ”足見勢之威力。 怎樣造勢和用勢, 是體現交戰雙方智慧的根本所在。 拳家同樣是這樣。 太極拳是智者的拳術, 以勢命拳本身可見其智者之一斑。

拳譜上說, “凡人白有生以來, 三周未過, 即能側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亂、進退蹬踢, 此俱勢出。 ”由此可見.勢, 是指某種物體的動態過程。 太極十三勢, 就是表現手眼身法步等“手足官骸”以某種方法運動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方法, 就是勢法。 因此, 太極·十三勢又可視為十三種勢法。 任何拳術之勢, 均為制人手段。 故老拳譜—蔔說, “勢者, 因制而制權也”。

太極拳的勢和勁是不同的概念。 用陰陽變化、相生相剋的理論都可以解釋十三勢, 可以在“棚捋擠按采捌肘*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字的每一個後面加上一個“勢”, 說明它們都是勢法。 但不能都加“勁”字, 說明勢中未必都含勁。 也可以說, 在用勢的過程中未必或並不都表現勁。

吳式太極拳的勁與其它內家拳一樣,

是專指由神意控制與呼吸、動作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內在勁力。 這種勁力是隨著勢最後發出的, 故而常常以勢命勁。 例如, 攬雀尾。 一式中有棚捋擠按等勢, 在演練時並非每一勢都發勁, 故只稱勢, 不稱勁。 只有當其中某一勢最終產生或發出了勁, 才稱某勁。 如果棚勢結束時發勁, 便稱棚勁;捋勢結束時發勁;便為捋勁。 又如, “進退顧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進攻中的運勁方式, 一般不產生或發出內勁, 便只稱其為勢, 不稱勁。

當一個動作結束, 尚未變化時, 則稱定式。 定式也有稱定勢的, 其實兩者也不相同。 定式專指某一動作完成後的成型姿勢, 通常是某一勢完成後, 與定勢的主要區別在於一前一後:定勢在前, 可以發勁,一般發沉勁,也叫中定勁,例如白鶴亮翅;定式是發勁之後的成型,不會再發勁。在太極快拳或太極散手中對定勢和定式是嚴格區別的。因為快拳強調“每一定勢發寸勁”。寸勁是內勁的一種,它是動作結束時一瞬間的用力。勁力發完後,只有式,不再有勁力。總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勢完成後的形式,已無勁力可發;定勢是勢的結束動作,往往隨勢的結束要發。在散手技擊中,發完勁,定式不可時間過長,要及時變勢。如果不及時變勢,那伸出的拳頭就是空放在那兒,成了沒有一點勁力的姿式,很容易被對方擺佈而挨打。變勢在太極拳中叫轉關,也叫折疊,拳浩上說,“奪勢爭來脈,出奇在轉”。轉關就是變換或變勢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最用力的那一下。它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最後不講速度和品質,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於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品質與一定速度的結合,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最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鬆,到了勢結束時同樣發不出最大的勁。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儘量放鬆。越是放鬆,速度才越快,最後發的勁也才越大。這就是練太極拳強調放鬆用意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太極“用意不用力”這一說法的來由。

吳式太極拳所要求的“松”

由於師承的不同、修煉階段的不同等眾多因素影響,所表現出來的“松”也是千差萬別,有很大差異的。體感身受高手的“松”很簡單,但真要把這種“松”說深說透,讓人一目了然,就相當困難了。“松”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松”,首先是意識活動。意識上自己猶如閑雲野鶴一般,並不著意要幹什麼,大腦先放鬆下來,然後逐一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將肢體、內臟都放鬆和舒展開來。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導,每一個細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尋,去有目的地關照。反過來,細細感受、品味各部位的松,本身又是訓練意識的有效手段。

“松”,是為了求得身體重心下降。全身肌肉、經絡、筋骨的舒展放長,身體各部位處於最佳結構而對拉拔長、相對穩定,由舒展放開而得到輕靈變化的彈性力。“松”非散懈,亦非軟飄,這一點是很難把握的。只有松透了,才能求得全身意、氣、力的均勻一致,獲得周身一家的整體力,使得馳——張——弛的瞬間變化成為可能,同時肌肉的弛張差越大,則爆發力越好。

“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

真的放鬆到意、氣、力都沉人腳底,且人地很深時,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拳意,而頂頭懸也會于自然中形成。

把全身松勻松透了,筋骨鬆開,毛細血管最大限度地開張,微循環加強了,全身意、氣、力分佈均勻了,呼吸深長了,把虛領頂頸、周身漲滿、節節貫串、支撐八面等等逐一找到,覺得全身很順,很舒適,很沉又很輕,渾身綿綿的融融的以致於漸空,若達此境方為真松。這時的松,已非常人所理解的不用力,而是進入了一種“功夫”狀態。形松較易做到,而心意鬆開、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會於宇宙,對任何刺激威脅都不緊張,從容以對,泰然自若,將生死榮辱也置之度外,這大概要盡畢生的努力。

太極拳的功夫、從某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松的功夫。中定勁、松沉勁、輕靈勁、整體勁等等都須從“松”中求得。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大概沒有人不在這個“松”字上繞圈子、走彎路的,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首先,是對不用力才能練出克敵制勝功夫的懷疑。盤架子時儘管也注意放鬆,但時不時的僵勁就上來了。如若把注意力放在一招——勢的用法上,就更糟了。過早的這麼想,只會產生拙滯力,破壞了太極拳所應有的狀態,欲速則不達。並不是練太極拳就不能想到用法,想到發力等等,而是不能超越階段。還有人練拳時意想用手推大山的,筆者領會,要以如此重濁的意念練出輕靈的功夫來,只能是南轅北轍。筆者教學生的時候,如果他是真心癡迷了要練太極拳,就讓他在拳架中用手用腳用整個身體去觸摸周圍,比如說,摸到一枝楊柳的阻擋就不要走了,而要開始轉換。

其次,練太極拳有大成者如鳳毛麟角。很多教者不能以身示範,把拳經拳論中的道理展示出來,大多數修煉者少有機會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松”和“輕靈”。要練到上乘功夫,必須先找具備上乘功夫的高手體悟一下,心知身知其中三味,從這種感悟中你才能看到差距,批准方向,確定奮鬥的目標。

總結:通過上文的簡要概述,相信大家對吳式太極拳的勢和勁的練習都瞭解了吧,勢和勁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要想練好吳式太極拳,就一定不能錯過勢和勁,這二者是有很大的聯繫的!

可以發勁,一般發沉勁,也叫中定勁,例如白鶴亮翅;定式是發勁之後的成型,不會再發勁。在太極快拳或太極散手中對定勢和定式是嚴格區別的。因為快拳強調“每一定勢發寸勁”。寸勁是內勁的一種,它是動作結束時一瞬間的用力。勁力發完後,只有式,不再有勁力。總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勢完成後的形式,已無勁力可發;定勢是勢的結束動作,往往隨勢的結束要發。在散手技擊中,發完勁,定式不可時間過長,要及時變勢。如果不及時變勢,那伸出的拳頭就是空放在那兒,成了沒有一點勁力的姿式,很容易被對方擺佈而挨打。變勢在太極拳中叫轉關,也叫折疊,拳浩上說,“奪勢爭來脈,出奇在轉”。轉關就是變換或變勢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最用力的那一下。它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最後不講速度和品質,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於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品質與一定速度的結合,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最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鬆,到了勢結束時同樣發不出最大的勁。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儘量放鬆。越是放鬆,速度才越快,最後發的勁也才越大。這就是練太極拳強調放鬆用意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太極“用意不用力”這一說法的來由。

吳式太極拳所要求的“松”

由於師承的不同、修煉階段的不同等眾多因素影響,所表現出來的“松”也是千差萬別,有很大差異的。體感身受高手的“松”很簡單,但真要把這種“松”說深說透,讓人一目了然,就相當困難了。“松”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松”,首先是意識活動。意識上自己猶如閑雲野鶴一般,並不著意要幹什麼,大腦先放鬆下來,然後逐一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將肢體、內臟都放鬆和舒展開來。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導,每一個細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尋,去有目的地關照。反過來,細細感受、品味各部位的松,本身又是訓練意識的有效手段。

“松”,是為了求得身體重心下降。全身肌肉、經絡、筋骨的舒展放長,身體各部位處於最佳結構而對拉拔長、相對穩定,由舒展放開而得到輕靈變化的彈性力。“松”非散懈,亦非軟飄,這一點是很難把握的。只有松透了,才能求得全身意、氣、力的均勻一致,獲得周身一家的整體力,使得馳——張——弛的瞬間變化成為可能,同時肌肉的弛張差越大,則爆發力越好。

“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

真的放鬆到意、氣、力都沉人腳底,且人地很深時,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拳意,而頂頭懸也會于自然中形成。

把全身松勻松透了,筋骨鬆開,毛細血管最大限度地開張,微循環加強了,全身意、氣、力分佈均勻了,呼吸深長了,把虛領頂頸、周身漲滿、節節貫串、支撐八面等等逐一找到,覺得全身很順,很舒適,很沉又很輕,渾身綿綿的融融的以致於漸空,若達此境方為真松。這時的松,已非常人所理解的不用力,而是進入了一種“功夫”狀態。形松較易做到,而心意鬆開、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會於宇宙,對任何刺激威脅都不緊張,從容以對,泰然自若,將生死榮辱也置之度外,這大概要盡畢生的努力。

太極拳的功夫、從某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松的功夫。中定勁、松沉勁、輕靈勁、整體勁等等都須從“松”中求得。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大概沒有人不在這個“松”字上繞圈子、走彎路的,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首先,是對不用力才能練出克敵制勝功夫的懷疑。盤架子時儘管也注意放鬆,但時不時的僵勁就上來了。如若把注意力放在一招——勢的用法上,就更糟了。過早的這麼想,只會產生拙滯力,破壞了太極拳所應有的狀態,欲速則不達。並不是練太極拳就不能想到用法,想到發力等等,而是不能超越階段。還有人練拳時意想用手推大山的,筆者領會,要以如此重濁的意念練出輕靈的功夫來,只能是南轅北轍。筆者教學生的時候,如果他是真心癡迷了要練太極拳,就讓他在拳架中用手用腳用整個身體去觸摸周圍,比如說,摸到一枝楊柳的阻擋就不要走了,而要開始轉換。

其次,練太極拳有大成者如鳳毛麟角。很多教者不能以身示範,把拳經拳論中的道理展示出來,大多數修煉者少有機會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松”和“輕靈”。要練到上乘功夫,必須先找具備上乘功夫的高手體悟一下,心知身知其中三味,從這種感悟中你才能看到差距,批准方向,確定奮鬥的目標。

總結:通過上文的簡要概述,相信大家對吳式太極拳的勢和勁的練習都瞭解了吧,勢和勁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要想練好吳式太極拳,就一定不能錯過勢和勁,這二者是有很大的聯繫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