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套舞蹈、武術、拳術等等都有它們自己的精髓所在之處, 那麼太極拳的精髓所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今天, 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太極拳的精髓之處, 趕緊跟著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太極拳
學習演練太極拳動作時, 大多面臨一個問題, 即:其肢體動作尚能掌握, 但“太極拳味”及“勁”卻很難理解與掌握。 以至總給人以演練太極操的感覺。
如何才能具有太極拳的“味”與“勁”, 雖然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但是大家的共識是:太極拳的演練, 每一動作乃至細微之處均是由意念引導全身動作、由上下肢協調完成。
演練太極拳, 講求應有鼓蕩之氣而非機械的肢體動作, 要求有“神”。 不只講求外部形體外三合(亦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這是練習周身整體合勁, 也是鍛煉周身相隨的途徑、講求外形規範的鐵律), 更著重講求內部意念上的內三合(亦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內三合是神、意、氣的協調配合, 是產生內在中和之氣的基礎)。 動作轉換時, 不只形體動作不能間斷, 動作的意念、神氣也不能間斷。
要檢查神氣方面是否斷了, 只要看練拳人的神氣是呆滯還是鼓蕩即可看出。 只要練拳人的神氣是隨著動作而表現出鼓蕩的神態, 就證明此人已經將意念貫注於動作之內, 證明此人在用意練拳。
練拳時要注意掌握神氣的鼓蕩特性。
以致拳術軟弱無力、神氣渙散, 更談不到太極拳的“味”了。 太極拳前輩陳鑫在《關於定骸十三目》中明確指出:其精神在何處?日:“在眸子, 心一動則眸子傳之”, “運行根于一心, 而精神看于眼目, 眼目為傳心之官。
故眼不旁視, 足證心不二用”。 太極拳源於防身禦敵。 當與對方交手時, 太極拳的特點是“彼不動, 己不動;彼欲動, 己先動”。 對手的一切活動, 均從其眼神的變化反映出來, 亦即“眉目傳情”。 故應緊盯對手雙眼, 餘光兼視對手雙肩。 當對手欲進攻時, 眼神必定傳出相應資訊。
太極拳的演練要求勁力完整、形神兼備
“形”雖重要, 但“神”更重要。 “神”之表現, 集中在雙目凝視有物, 而不能呆滯散亂。 平時練習時, 不只要求姿勢正確規範, “神氣”亦即目光也應加強鍛煉。
陳鑫在“定骸十三目”中著重指出:“眼神尤為重要, 當隨主要之手運行, 不可旁視。 旁視則神散, 志亦不堅”。 “手眼為活, 不可妄動”。 “眼要看住前手中指, 不可旁視令渙散無著。 人之一身運用全在一心, 而傳神全在於目。 故必凝神注視”。 “眼晴顧視左右時要快”。 “收視返聽,
雙晴聚於內眼角, 有攢眉蹙額之感, “神在眉間”。 拳勢轉換時, 眼神應緊盯主手中指, 不可斜視。 以《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為例:“左野馬分鬃”的左手為主手, 此時右手為實手, 意念雖在右手, 而眼神應隨左手中指而行, 定式時雙目凝神, 通過左手中指極目遠視。 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也是同樣的道理。
“右野馬分鬃”的右手為主手, 此時左手為實手, 意念雖在左手, 而眼神應隨右手中指而行, 定式時雙目凝神, 通過右手中指極目遠視。 “左摟膝拗步”的右手為主手, 左手為實手,
當眼神做到“凝神專注”時, “神氣”自現, “動盪之氣”自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