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羽毛球拍 碳素羽毛球拍製作流程

你的羽毛球拍好使嗎?對於業餘羽毛球選手來說, 打打球就已經知足了。 他們可能對自己手中的羽毛球拍一點都不瞭解, 對擊球的原理也知之甚少。 那麼接下來小編就告訴大家羽毛球拍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打球的原理又是什麼。

羽毛球拍

你對你手中的羽毛球拍瞭解嗎?它是什麼牌子?什麼材料製作而成的呢?你有去研究過它們嗎?它們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碳素羽毛球拍製作的流程。

碳素羽毛球拍製作流程

1、碳纖維預浸

使用原料:(1)碳纖維紗束.(2)環氧樹脂.(3)丁酮MEK(稀釋用).(4)離型紙

操作方法:在編織機上, 碳纖維紗束浸過, 預先調配好濃度的環氧樹脂, 經過滾輪編織成布狀, 附著在離型紙上, 裁取適當的角度後, 靜置約 2~3 天使MEK揮發, 然後再進行下一步流程。

2、預備成型

使用原料: 1.碳織預浸部 2.尼龍風管

操作方法:碳織布裁剪成適當規格的積層後, 將尼龍風管包於裡層卷成條狀, 接頭處適當補強, 並量取一定的圓徑後即完成。

3、熱壓成型

使用原料:預備成型的碳原料

操作方法:將卷好的碳纖維原料置放於模具內, 送入熱壓爐加熱, 預留的尼龍風管用空壓機打入空氣到一定之壓力, 加熱約 20 ~ 30 分鐘後, 取出冷卻, 即完成羽拍初胚。

4、初胚品質之檢驗

胚成型後必須經過嚴格的檢驗, 才可繼續後段的加工, 以確保全面性的品質。

檢驗內容:外觀是否損傷, 結構成型是否異常, 重量及平衡點是否符合規格。 最重要是強度、抗壓性是否合格, 每支羽拍初胚都要經過壓力測試強度。

5、鑽穿線孔

將檢驗通過後的初胚統一規格, 使用鑽孔模具及高碳鋼鑽頭, 逐一鑽孔。 操作者必須小心操作, 如有一孔誤差, 就整支報廢!

6、研磨

塗裝前的研磨, 可使塗裝時增加表面亮度及平滑度, 但是過度的拋磨可能損及球拍表層的結構, 最佳做法是減少研磨的工程, 這是球拍製造追求的目標。

7、 塗裝

塗裝與人穿衣服一樣的功能, 著重於配色與花樣的設計, 但也要考慮以個人的喜好, 故廠家都有各式花樣的設計來吸引不同的消費者

8、裝配

塗裝完成的羽拍,

用沖壓機打上線眼粒, 切割整齊, 調整重量及平衡點後, 再包紮球拍握把皮, 再做一次的壓力測試, 即誕生一支高品質的羽球拍。

9、包裝

將裝配完成的球拍, 依客戶要求包裝格式, 附上配件、拍套, 裝箱即可出廠。

看完上面小編的介紹你知道你手中的羽毛球拍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了嗎?是不是對自己的羽毛球拍多了幾分敬畏感。 沒想到小小的羽毛球拍製造出來竟然要經過這麼多流程。 是的, 還不好好保養自己的羽毛球拍。

羽毛球擊球原理

羽毛球擊球動作的力學原理

對於很多剛接觸羽毛球的人來說都有一個困惑, 那就是, 在殺球的時候明明用了很大的力氣, 打出的球卻不盡人意。 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 就是自己的動作不夠規範、

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 可以一邊打一邊去體會“規範動作”的含義, 逐步提高。

以擊打後場高遠球或殺球為例, 所謂的“規範動作”, 只是為了達到如下要求:一、球拍獲得足夠大的速度;二、完成球拍與球的正碰;三、擊球過程繃緊停頓。 下面從力學的角度分別加以說明(以右手握拍為例)。

一、球拍速度

1、在同等條件下, 球拍速度越大, 所擊打的球速度也越大, 這個道理容易明白。

2、如何獲得比較大的速度呢?這就要利用“引拍”和旋轉動作來實現。

引拍, 就是為了使球拍在擊球前有一段加速的空間和時間, 從而在擊球時獲得較大速度。 引拍不是直接把球拍往後撤, 而是同時把身體的右側及手臂往後撤。 而旋轉就是實現加速的手段,

如果沒有旋轉, 僅僅是直線加速, 所得到的速度可以說是遠遠不夠的。

旋轉過程既是為了獲得比較大的角速度, 也是一個逐步增大旋轉半徑的過程, 這樣才能獲得較大的(線)速度。

旋轉分為兩部分(連貫完成), 第一部分是身體及肘部的旋轉, 動作是以左腳為軸, 身體右側以軸向前旋轉90度(注意只是原地旋轉, 所以右腳不向前跨), 同時肘部順勢向上抬起, 手腕放鬆, 球拍自然下垂於身體背部, 肘部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前旋轉至肘關節正對前方。

第二部分是小臂及手掌的旋轉, 動作是以肘關節為支點, 小臂由下往上旋轉, 同時手掌以腕關節為支點向上旋轉來帶動球拍旋轉, 直至到達圖“完成旋轉”所示的擊球狀態。 此時, 球拍和整個手臂成一條直線,轉動支點已經是肩關節了,既實現旋轉角速度最大,也實現了半徑最大。

在這裡,常見的不規範動作有:一是小臂沒有向上旋轉打開,與胳臂有90度左右的夾角;二是手掌沒有旋轉,而是小臂、手掌、球拍作為一個整體,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左前方“掃”或向下“拉”等等,雖然角速度不小,但半徑過小,同時容易造成擊球動作不規範。

二、擊球要正碰

當到達擊球狀態時,要使球拍與球發生“正碰”。

1、什麼是正碰

就是球拍在擊球瞬間的速度方向與拍面垂直。

2、為什麼要垂直

羽毛球的動能(反映了速度的大小)是通過網線的彈性形變所儲存的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要使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比較大,則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網線所儲存的彈性勢能大,二是儲存的勢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動能。而正碰則是滿足這兩個前提的必要條件,正碰使網線垂直於拍面往後凹,發生彈性形變,儲存彈性勢能。

如果不是正碰(可稱之為側碰或斜碰),比如往下拉球拍,則網線將發生側移,側移過程網線之間發生摩擦,使球拍的動能有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內能),造成網線的彈性形變量減小,而在彈性勢能釋放的過程中(即由側移向原來狀態的恢復過程),又再次發生摩擦,機械能再次損耗,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大大減少。

如果經常採用下拉擊球,會發現網線出現上移而不能恢復到原狀,同時,網線之間的摩擦會造成彈性變弱且易斷。

當然,在搓球和吊球時所採用的摩擦主要是網線與球之間的摩擦,一來是技術的需要,二來因為力量小,網線之間的摩擦也較小

三、擊球過程要繃緊停頓

繃緊是指擊球瞬間手腕及手指處於繃緊狀態,而不是鬆弛狀態。目的是儘量不讓球拍反沖。擊球過程首先是經過碰撞,使球拍的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再由彈性勢能轉化為羽毛球的動能。如果球拍反沖(即被反彈),則有一部分的動能轉化給了球拍,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必然減少,速度不夠。

怎樣才能做到球拍不反沖呢?這就要求在擊球時正確發揮好手指的作用,正手擊球時,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擊球瞬間手指扣緊球拍(而擊球前是比較放鬆);反手擊球時,則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可在網上觀看《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的視頻

這裡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握拍時用虎口卡住拍柄(好象握蒼蠅拍一樣),這樣,虎口就構成了一個支點,造成擊球時球拍繞虎口向後轉動;另一個錯誤是反手擊球時未改用“反手握拍”,仍然採用正手握拍動作,使到拇指失去了“頂壓”作用,球拍可以繞大拇指向後轉動。

無論是正手握拍還是反手握拍,都不能用食指和拇指夾住同一位置,而應該上下錯開,使之產生一個“力臂”,並利用位置在上的手指的頂壓作用產生力矩來抵消球拍的後旋,從而到達繃緊的目的。“停頓”是為了防止出現向前做“推拍”的錯誤動作,使爆發力能集中在球拍上。通過觀看和練習去體會“旋轉”、“正碰”和“繃緊停頓”的動作及含義。

尤其在劉瑞毫的網前反手推直線球示例中,利用手指根部(即手指的中間指關節附近)對拍柄的快速扭動來獲得旋轉速度,由於球拍是以“拍杆”為軸而旋轉,所以保證了拍面運行方向始終與拍面垂直,達到了“正碰”的要求。

當拍面由水平面轉向豎直面時恰好擊球,球所獲得的速度恰好是水準方向,此時如果拍面與球網平行,則可推出與邊線平行的“直線球”。

擊球時利用手指根部的“收緊”作用和大拇指的“頂壓”作用,達到“繃緊”的要求;擊球時小臂不“前沖”,所提出的“動作幅度要小”就是為了達到“停頓”要求。總要求就是要產生瞬間的爆發力,不求力大,只求迅速。在對方以為要搓網前球而猶豫不決或上網的時候,迅速將球推出。

如果網前挑“過頂後場球”,所要求的速度略大些,則可利用腕關節為支點,手掌帶動球拍來轉動,雖然動作稍為大些,時間上略為長點,但由於是過頂球,也有“迅速”之效果。

如果所擊打的球能發出象金屬般清脆的聲音而不是沉悶的聲音時,我們就會發現,並不需要用原來那麼大的力,但球速卻快了許多,動作也比原來更協調舒展,離“規範”、“瀟灑”也就越來越近了。

以上只是在打球過程及學習過程中對“規範動作”力學原理的一些理解,理解了為什麼要這麼做的道理,並通過對比規範與錯誤動作之間的效果差異,就會比較積極地去糾正原來的錯誤。當然,由錯誤動作到規範動作要有段時間的適應和習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效果。其實,樂趣往往也在這份堅持與提高之中。

總結:大家看完文章之後是不是大有感概呢?沒想到製造一個羽毛球拍竟然有這麼多的流程,再也不敢小瞧自己的羽毛球拍了吧!是的要想製造出一個完美的球拍,是要經過很多步驟的。經過小編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吧!

球拍和整個手臂成一條直線,轉動支點已經是肩關節了,既實現旋轉角速度最大,也實現了半徑最大。

在這裡,常見的不規範動作有:一是小臂沒有向上旋轉打開,與胳臂有90度左右的夾角;二是手掌沒有旋轉,而是小臂、手掌、球拍作為一個整體,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左前方“掃”或向下“拉”等等,雖然角速度不小,但半徑過小,同時容易造成擊球動作不規範。

二、擊球要正碰

當到達擊球狀態時,要使球拍與球發生“正碰”。

1、什麼是正碰

就是球拍在擊球瞬間的速度方向與拍面垂直。

2、為什麼要垂直

羽毛球的動能(反映了速度的大小)是通過網線的彈性形變所儲存的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要使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比較大,則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網線所儲存的彈性勢能大,二是儲存的勢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動能。而正碰則是滿足這兩個前提的必要條件,正碰使網線垂直於拍面往後凹,發生彈性形變,儲存彈性勢能。

如果不是正碰(可稱之為側碰或斜碰),比如往下拉球拍,則網線將發生側移,側移過程網線之間發生摩擦,使球拍的動能有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內能),造成網線的彈性形變量減小,而在彈性勢能釋放的過程中(即由側移向原來狀態的恢復過程),又再次發生摩擦,機械能再次損耗,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大大減少。

如果經常採用下拉擊球,會發現網線出現上移而不能恢復到原狀,同時,網線之間的摩擦會造成彈性變弱且易斷。

當然,在搓球和吊球時所採用的摩擦主要是網線與球之間的摩擦,一來是技術的需要,二來因為力量小,網線之間的摩擦也較小

三、擊球過程要繃緊停頓

繃緊是指擊球瞬間手腕及手指處於繃緊狀態,而不是鬆弛狀態。目的是儘量不讓球拍反沖。擊球過程首先是經過碰撞,使球拍的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再由彈性勢能轉化為羽毛球的動能。如果球拍反沖(即被反彈),則有一部分的動能轉化給了球拍,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必然減少,速度不夠。

怎樣才能做到球拍不反沖呢?這就要求在擊球時正確發揮好手指的作用,正手擊球時,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擊球瞬間手指扣緊球拍(而擊球前是比較放鬆);反手擊球時,則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可在網上觀看《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的視頻

這裡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握拍時用虎口卡住拍柄(好象握蒼蠅拍一樣),這樣,虎口就構成了一個支點,造成擊球時球拍繞虎口向後轉動;另一個錯誤是反手擊球時未改用“反手握拍”,仍然採用正手握拍動作,使到拇指失去了“頂壓”作用,球拍可以繞大拇指向後轉動。

無論是正手握拍還是反手握拍,都不能用食指和拇指夾住同一位置,而應該上下錯開,使之產生一個“力臂”,並利用位置在上的手指的頂壓作用產生力矩來抵消球拍的後旋,從而到達繃緊的目的。“停頓”是為了防止出現向前做“推拍”的錯誤動作,使爆發力能集中在球拍上。通過觀看和練習去體會“旋轉”、“正碰”和“繃緊停頓”的動作及含義。

尤其在劉瑞毫的網前反手推直線球示例中,利用手指根部(即手指的中間指關節附近)對拍柄的快速扭動來獲得旋轉速度,由於球拍是以“拍杆”為軸而旋轉,所以保證了拍面運行方向始終與拍面垂直,達到了“正碰”的要求。

當拍面由水平面轉向豎直面時恰好擊球,球所獲得的速度恰好是水準方向,此時如果拍面與球網平行,則可推出與邊線平行的“直線球”。

擊球時利用手指根部的“收緊”作用和大拇指的“頂壓”作用,達到“繃緊”的要求;擊球時小臂不“前沖”,所提出的“動作幅度要小”就是為了達到“停頓”要求。總要求就是要產生瞬間的爆發力,不求力大,只求迅速。在對方以為要搓網前球而猶豫不決或上網的時候,迅速將球推出。

如果網前挑“過頂後場球”,所要求的速度略大些,則可利用腕關節為支點,手掌帶動球拍來轉動,雖然動作稍為大些,時間上略為長點,但由於是過頂球,也有“迅速”之效果。

如果所擊打的球能發出象金屬般清脆的聲音而不是沉悶的聲音時,我們就會發現,並不需要用原來那麼大的力,但球速卻快了許多,動作也比原來更協調舒展,離“規範”、“瀟灑”也就越來越近了。

以上只是在打球過程及學習過程中對“規範動作”力學原理的一些理解,理解了為什麼要這麼做的道理,並通過對比規範與錯誤動作之間的效果差異,就會比較積極地去糾正原來的錯誤。當然,由錯誤動作到規範動作要有段時間的適應和習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效果。其實,樂趣往往也在這份堅持與提高之中。

總結:大家看完文章之後是不是大有感概呢?沒想到製造一個羽毛球拍竟然有這麼多的流程,再也不敢小瞧自己的羽毛球拍了吧!是的要想製造出一個完美的球拍,是要經過很多步驟的。經過小編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