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頭疼的“社交恐怖症”
這世界上每分鐘都有人在講話, 但並不是每個人講話別人都愛聽。
有的人喜歡說話, 有的人說話的時候喜歡講好話。 按說熟能生巧, 好話有人人愛聽, 為什麼這些人說話效果就總是不那麼好呢?
無論是求職、推銷, 還是演講、開會做司儀, 總有些人上場就暈菜。 平時看著挺伶俐的人, 一張口就嗯啊不斷, 要不就是自己臉紅心虛, 說的話三尺以外就聽不清了。 其實這些歸根到底, 都可以算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種。
在所有的社會性焦慮中, 害怕表現自己應該算是最常見的一種。 人們害怕的表現場景通常包括當眾講話、表演,
所謂陳述不當, 應該算在恐懼當眾講話當中, 不過其範圍和後果都不如“赤面恐懼症”(當眾說話臉紅)那麼厲害。 不合時宜的穿著、過多的修飾詞、偏離主題, 或是底氣不足, 其實都折射出談話者的焦慮, 只是這些焦慮有時未必會引發什麼可怕的後果。 在人前感到焦慮, 或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表達自己不夠漂亮, 的確是件令人很沮喪的事情。
幾點小秘訣
對於那些非常擔心自己成為眾人焦點的人(有時候不存在眾人, 只是談話雙方的相互注意就足以讓這些人崩潰)來說, 最直接的改善方法就是練習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 可以嘗試著在自己的腦海深處臆造出一個場景, 然後想像自己就置身其中。 一再重複這個過程, 直到自己不能忍受或是完全沒有恐懼為止。 這是最簡單的處理自己當眾陳述的心理解決方法。
除此之外,
①提前做些準備。
畢竟當眾講話是一個人與眾人的交流過程, 所以這個過程的主題性就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 要想打動一個人, 就必須要投其所好。 如果自己講的主題可以和對方的期待相符, 那麼對方就可以得到滿足, 否則就多半是在浪費時間。 這個環節非常重要, 但也同樣很容易引起焦慮。 因為通常來說, 講話本身所引起的焦慮要小於事前不斷在腦海中反復的焦慮。 但換個說法, 如果你連這種焦慮都挺過來了的話, 那麼真正當事情來臨時, 那些焦慮又算得了什麼呢?②不要讓肢體語言出賣你。
即使是最有天賦的演講者, 他的第一次演講也必然緊張得渾身冒汗。具體來說, 口頭語、手和眼睛是三個最能體現人焦慮與否的細節。 一個內心害怕、恐懼, 或是焦躁不安的人, 嘴裡會不停地說一些口頭語。 他企圖通過這些口頭語(例如嗯、呃、哦之類)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 殊不知這些話最能在無意識中暴露一個人的內心。
此外, 手和眼睛也是洩露自己內心情緒的視窗。 一個內心焦慮的人, 常常手或者做抱胸狀,
③心理準備。
很多人的恐懼和焦慮是源自他們希望表現出最得體的一面, 可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所以記住, 要表現出自己的本色, 不要刻意去模仿自己特別聰明或特別有趣的樣子。 只要聽眾能夠覺得你是真誠的, 那麼你交流資訊的能力就會得到發揮。焦慮, 是人們在社交場合中常有的情緒。 而當眾講話, 則是現代社會裡常見的社交活動。 如何才能表現出一個充滿自信和活力的自己?不妨從上述的三個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