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六節 頸部筋膜間隙感染

頸部筋膜間隙感染若不及時治療, 可能會導致扁桃體周圍膿腫, 咽後膿腫, 咽旁膿腫, 口底蜂窩織炎。 那麼是什麼原因產生這類病症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這四種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一、扁桃體周圍膿腫

在扁桃體被膜與咽側壁(咽上縮肌)之間發生蜂窩織炎或積膿稱扁桃體周圍炎或扁桃體周圍膿腫。 在臨床上根據發病時間和穿刺有無膿液來區別這兩種病理階段, 但亦有膿少或已吸收而診斷成扁桃體周圍炎者。 致病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或葡萄球菌。

(一)診斷

1.咽痛患側較重, 吞咽困難,

有溢涎及飲水返流, 言語不清和張口受限。 全身有畏寒, 發燒, 頭痛等膿毒性症狀。

2.患側軟齶、舌齶弓上部紅腫隆起, 扁桃體腫大並被推向內下, 懸雍垂水腫向對側偏移, 此為前上型膿腫;後上型膿腫呈咽齶弓處紅腫, 扁桃體腫大並被推向前下。 感染嚴重者可波及喉部。 同側頜下淋巴結腫大並壓痛。

3.據下頜後區頸部腫脹和咽側壁內移易於區別咽旁膿腫。

(二)治療

1.扁桃體周圍炎期處理同急性扁桃體炎, 宜應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青黴素、紅黴素靜脈給藥, 用止痛劑、補液及頸側熱敷。

2.扁桃體周圍膿腫期應及時作膿液引流

(1)膿腔穿刺抽膿, 或抗生素腔內注入。 膿液送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2)膿腫切開術:前上型切口在經懸雍垂根部水平線與舌齶弓內側緣垂線交點處,

作平行於舌齶弓切口, 用止血鉗擴大以利膿液流出。

3.扁桃體摘除術, 為預防復發多主張膿腫期切開引流後3~5日內, 或炎症消散後四周作扁桃體切除術。 據調查認為30歲以上患者, 以往無膿腫或復發性扁桃體炎史者, 僅作膿腫切開引流;小於30歲患者, 復發率較高(33%), 應作膿腫期扁桃體切除術。

二、咽後膿腫

咽後膿腫分兩型:急性型為頰咽筋膜與翼筋膜之間積膿, 因筋膜在中線形成正中縫故積膿限於一側, 3歲以下嬰幼兒占80%, 多為上呼吸道感染或異物損傷感染致間隙中淋巴結化膿所引起。 慢性型為頸椎結核病變引起椎體與椎前筋膜之間積膿, 膿腫均于咽正中, 多見成人。

(一)診斷

1.症狀根據急性或慢性型,

膿腫大小和氣道壓縮影響大小, 而有程度不同的(1)咽痛及吞咽困難;(2)語言不清;(3)呼吸困難;(4)頸僵直後仰;(5)全身膿毒性症狀或消耗性疾病的慢性病容;(6)頸部淋巴結腫痛。

2.咽後壁隆起, 急性有充血多於一側, 慢性位於正中。 檢查或穿刺均應作好搶救準備, 操作應輕柔防膿腫破裂。

3.X線頸椎側位片可見椎體前軟組織陰影增寬, 偶有液平或氣體影, 若慢性型均有頸椎體骨質破壞。

X線頸側位平片上咽後壁軟組織厚度, 成人口咽部

4.檢查感染有否向咽旁隙、縱隔、喉部蔓延, 膿腫穿刺抽膿可鑒別咽後腫瘤。

(二)治療

1.一般治療應用抗生素, 補液和必要時給氧。

2.咽後膿腫穿刺抽膿及切開引流術

(1)經口腔徑路, 小兒無麻取仰臥頭低位,

麻醉喉鏡下暴露膿腫最隆起處, 穿刺抽膿減張後, 在隆起最低處垂直切開膿腫, 吸盡膿液, 偶有意外膿液湧出來不及吸出, 可提起患兒呈頭足倒置姿勢吐出膿液。

(2)經頸途徑, 多用於慢性型結核性咽後膿腫, 亦用於膿腫延及咽旁隙伴張口困難, 膿腫位置過低或延及縱隔口內途徑不易達到者, 或膿腫有搏動且抽出膿中有血者。 手術切口在胸鎖乳突肌後緣, 逐層分離並將頸動脈鞘向前牽引, 向頸椎前分離即達膿腔。

(三)併發症及其防範

1.膿腫破裂引起窒息常發生在:(1)壓舌板檢查, 置開口器或喉鏡時用力不當;(2)切開膿腫前未穿刺抽膿減張。 預防及搶救方法:(1)備齊和選用合適的器械, 如吸引器、氣管切開包及支氣管鏡、氧氣;(2)取仰臥頭低位,

在頭側手術臺搖低即可, 若頭過度後仰易致呼吸困難加重或膿腫張力增大致破裂危險;(3)穿刺抽膿後再切開;(4)面部不蓋消毒巾便於觀察, 光源對準術野, 術者持續注視膿腫部位;(5)膿腫意外破裂, 吸引器故障或膿太多來不及吸引, 可提小兒呈頭足倒置吐出膿液。

2.迷走神經反射性心跳暫停搶救及預防方法:(1)心臟按摩, 用藥使心跳恢復, 氣管切開及輔助呼吸;(2)應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氫化可的松搶救藥;(3)術前應用阿托品抑制迷走神經興奮性;(4)術區有良好的麻醉;(5)操作輕柔並注意病人反應。

三、咽旁膿腫

咽旁隙形似漏斗, 底為顱底與頸靜脈孔區, 尖在舌骨大角水準, 內為咽上縮肌、頰咽筋膜和扁桃體相鄰, 外有下頜骨升支、翼內肌和腮腺,後藉椎前筋膜及翼筋膜和咽後隙相隔。莖突及其附麗肌肉分間隙為:(1)前室,內為蜂窩組織及少許淋巴結;(2)後室,有頸內動脈、舌咽、迷走和副神經,副交感神經和頸淋巴結。本隙感染多由扁桃體周膿腫,咽後膿腫,腮腺、牙、耳感染擴散,或外傷或手術損傷引起。多發生于成人或較大兒童。

(一)診斷

1.全身有膿毒性症狀,局部咽痛和吞咽困難,頸側腫脹壓痛,或有張口困難。

2.體征區別:前室①扁桃體和咽側壁同時突向咽腔;②牙關緊閉;③腮腺區明顯腫脹,頜下區豐滿伴壓痛。後室①咽側壁隆起伴咽弓和軟齶水腫;②胸鎖乳突肌後區腫脹;③可有血管侵蝕性出血;④頸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受累產生霍納氏征及喉痙攣。

3.膿腔穿刺診斷,需與扁桃體周圍膿腫和咽後膿腫鑒別。

4.X線片、CT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有助於確定膿腫部位、大小及最佳引流途徑選擇。

5.咽旁膿腫侵蝕血管破裂先兆有:抽膿內混有血液,咽或耳出血和隆出的咽側壁有搏動。本隙感染可向鄰近間隙擴散,亦可沿大血管鞘上行顱內或下達縱隔蔓延,診斷時宜注意。

(二)治療

1.蜂窩炎期:應用抗生素及止痛劑,補液和頸部熱敷。

2.膿腫形成期:及時作膿腔引流,頸側皮表凹陷性水腫出現,多提示膿腫已形成,常用頸側途徑切開引流,此路便於發現和處理併發症。多適於:①頸外有明顯腫脹者;②咽、耳有出血者;③經口內切開引流仍有膿毒性症狀者。若在咽齶弓和咽側壁隆出明顯,穿刺有膿可作口內途徑切開,在扁桃體下極水準作垂直切口,穿過咽上縮肌可達膿腔。

四、口底蜂窩織炎

口底下頜下隙蜂窩織炎又稱盧德維氏頸炎。本病因牙源性或頜下化膿性淋巴結感染引起,多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厭氧菌感染。

(一)診斷

1.膿毒性症狀明顯,畏寒,發燒,頭痛及全身不適。咽痛,咀嚼及吞咽困難,舌運動不便,溢涎。

2.頦下區膿脹,堅硬,壓痛明顯,舌底組織腫脹呈雙重舌征,舌體向上、向後推移可致氣道阻塞,或伴炎症波及喉部發生呼吸困難。

3.可併發喉水腫、頸靜脈栓塞、敗血症、咽旁膿腫或縱隔障炎。

(二)治療

1.早期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

2.應用解熱止痛劑,補液等對症處理。

3.炎症局限間隙穿刺有膿時,宜及早切開引流。沿平行下頜骨下緣作橫切口,或頸前頦下作垂直切開並分離引流膿腫。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頸部筋膜間隙感染引發的四種病症,醫學上針對這四種病症也給出了相應的治療措施。但是在平時我們還是應該注意這類疾病,不能拖著不治,發現有不正常現象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救治。

外有下頜骨升支、翼內肌和腮腺,後藉椎前筋膜及翼筋膜和咽後隙相隔。莖突及其附麗肌肉分間隙為:(1)前室,內為蜂窩組織及少許淋巴結;(2)後室,有頸內動脈、舌咽、迷走和副神經,副交感神經和頸淋巴結。本隙感染多由扁桃體周膿腫,咽後膿腫,腮腺、牙、耳感染擴散,或外傷或手術損傷引起。多發生于成人或較大兒童。

(一)診斷

1.全身有膿毒性症狀,局部咽痛和吞咽困難,頸側腫脹壓痛,或有張口困難。

2.體征區別:前室①扁桃體和咽側壁同時突向咽腔;②牙關緊閉;③腮腺區明顯腫脹,頜下區豐滿伴壓痛。後室①咽側壁隆起伴咽弓和軟齶水腫;②胸鎖乳突肌後區腫脹;③可有血管侵蝕性出血;④頸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受累產生霍納氏征及喉痙攣。

3.膿腔穿刺診斷,需與扁桃體周圍膿腫和咽後膿腫鑒別。

4.X線片、CT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有助於確定膿腫部位、大小及最佳引流途徑選擇。

5.咽旁膿腫侵蝕血管破裂先兆有:抽膿內混有血液,咽或耳出血和隆出的咽側壁有搏動。本隙感染可向鄰近間隙擴散,亦可沿大血管鞘上行顱內或下達縱隔蔓延,診斷時宜注意。

(二)治療

1.蜂窩炎期:應用抗生素及止痛劑,補液和頸部熱敷。

2.膿腫形成期:及時作膿腔引流,頸側皮表凹陷性水腫出現,多提示膿腫已形成,常用頸側途徑切開引流,此路便於發現和處理併發症。多適於:①頸外有明顯腫脹者;②咽、耳有出血者;③經口內切開引流仍有膿毒性症狀者。若在咽齶弓和咽側壁隆出明顯,穿刺有膿可作口內途徑切開,在扁桃體下極水準作垂直切口,穿過咽上縮肌可達膿腔。

四、口底蜂窩織炎

口底下頜下隙蜂窩織炎又稱盧德維氏頸炎。本病因牙源性或頜下化膿性淋巴結感染引起,多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厭氧菌感染。

(一)診斷

1.膿毒性症狀明顯,畏寒,發燒,頭痛及全身不適。咽痛,咀嚼及吞咽困難,舌運動不便,溢涎。

2.頦下區膿脹,堅硬,壓痛明顯,舌底組織腫脹呈雙重舌征,舌體向上、向後推移可致氣道阻塞,或伴炎症波及喉部發生呼吸困難。

3.可併發喉水腫、頸靜脈栓塞、敗血症、咽旁膿腫或縱隔障炎。

(二)治療

1.早期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

2.應用解熱止痛劑,補液等對症處理。

3.炎症局限間隙穿刺有膿時,宜及早切開引流。沿平行下頜骨下緣作橫切口,或頸前頦下作垂直切開並分離引流膿腫。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頸部筋膜間隙感染引發的四種病症,醫學上針對這四種病症也給出了相應的治療措施。但是在平時我們還是應該注意這類疾病,不能拖著不治,發現有不正常現象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救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