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都市白領小心患上資訊焦慮症

電視、電話、電腦、電子郵件、手機、互聯網、MSN、QQ等等各種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和傳播手段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方便, 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困擾。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 當其中一些資訊忽然在我們身邊消失, 心裡開始覺得焦躁、恐慌, 甚至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界已經有了一個專有名詞。

都市白領最易受侵擾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外出休假, 手機卻不慎摔壞了, 一種不安的情緒便開始困擾著她?誤了工作怎麼辦?老闆聯絡不到她會不會很生氣?……越想越急, 還沒等到假期結束,

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從度假村出來馬上買了個新手機, 並挨個找客戶電話, 和每一個人聯繫上。

從事新聞工作的劉先生也出現過類似困擾, 每天上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 在機器啟動的當兒匆匆刷牙、洗臉、吃早點, 當獲得新聞線索後開始尋找相關資料、和編輯溝通、寫稿。 每天晚上睡覺前, 劉先生總覺得自己的腦袋中裝了太多資訊, 有時候真想狂吐一番, 把那些垃圾資訊吐出來, 這種情況有時會令他感覺頭暈、胸悶、急躁。

從事諮詢行業的秦經理每天都要流覽大量網頁瞭解資訊, 然後接觸不同客戶談論種種合作事宜, 見面、手機、電話、電子郵件等從不停歇, 不僅如此, 在面對客戶時還必須打起一百分精神笑臉面對。

而等到夜晚回家, 老秦發現自己癱倒就睡, 根本沒有精力再和妻子女兒多溝通生活, 有時候下班回來老秦覺得自己的腦子空蕩蕩的, 甚至發狠辭職不幹, 可當新工作日開始, 老秦還是不得不再繼續同樣的工作。

專家認為, 在當今資訊時代, 資訊焦慮症是一種時尚病。 而得病者多為這些學歷高、工作壓力大的白領。 很多人認為, 自己平素就在資訊的“風口浪尖”上過活, 隨時更新最新資訊加以消化利用, 是他們工作必需,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資訊轟炸超過承受力

專家說, 白領們這種不斷強迫自己更新知識資訊儲備的方式, 往往使人腦的“存貯倉庫”難以適應, 當新資訊進入,

已經裝納大量資訊的腦子往往來不及騰挪出足夠“空間”再接納新資訊, 或者不適應新資訊的來臨。

專家說, 當外界資訊的輸入大腦, 人體大腦就有高級中樞去綜合、分析和判斷, 並進行一番資訊加工。 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繁雜資訊後, 來不及分解消化, 超出機體的承受力, 由此便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 這種情緒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症狀, 所以, 這種因工作資訊接觸過多引起症狀的情況被一些人稱為“資訊焦慮症”。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 城市人口中大約5%的人會得焦慮症。 從職業來講, 記者、廣告員、網路從業人員等長時間從事心理處於緊張工作狀態的人是“資訊焦慮症”的高發人群。 一些被人們稱為“網路綜合征”、“手機強迫症”等時代感很強的精神問題,

實際上都是過量資訊作用於人的一種焦慮心理反應, 也是資訊焦慮症的表現。

光“資訊休克”不能治本

離開資訊源進行隔離, 被稱為是這種焦慮症的“休克療法”, 比如休假等。 但秦經理經過嘗試覺得, 這種杜絕資訊接觸的方法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 因為大量的資訊不會因為自己的“休克”而停止, 而這些資訊資源對於工作來說, 其重要性相當於空氣和水一樣。 秦先生覺得, 在資訊“休克”的同時, 有時候自己的精神也一樣進入“休克”狀態, 只是覺得焦慮和恐慌, 根本無法得到真正休息和調節。 而一些心理學專家也認為, 如果想擺脫大量資訊對人的折磨,

主要還要自己注意身心綜合調整。

一些“過來者”認為, 有計劃有規律對自己對身邊資訊充分理解, 並有節制地消化新的知識和資訊, 從而進行歸納與分類, 加以記憶, 要比一味避開資訊進行休克有效得多;而另一方面, 生活工作都注意緊張與鬆弛的交替, 不使大腦陷入過於疲勞狀態, 都對於防止及改善資訊焦慮症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