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時, 將做好的艾炷放在穴位上, 病人以坐姿或臥姿接受治療;艾炷點燃之後, 慎勿隨便移動身體, 以防不慎燒傷, 一直達到所需要的次數。 在漢族中醫中, 每一次灸稱為“壯”, 一壯即灸一次。 在藏醫中無“壯”的名稱, 但其掌握次數的方法, 與中醫的壯數無異。 這種“壯”指一個燃著的艾炷在燃燒後, 到病人感到灼熱, 甚至略感疼痛, 就應移去。 根據病情的需要, 不同疾病和不同患者所需要的壯數都不一樣。 因此, 在施灸時, 採用了不同的灸法和壯數:
(1)煮法:凡慢性頑固病症, 如瘰鬁、痞塊、癰癤等等, 一般需要灸20壯以上。
(2)燒法:其適應範圍包括心隆症、黃水病等, 一般需灸15壯左右。
(3)烤法:適用於降病、蟲症、大便秘結、小便不利, 一般需要灸5-7壯。
(4)擬法:這種灸法所用的艾炷比較小, 一般象豌豆大小, 多在兒童患者應用, 灸的次數也少些, 多數隻灸1次。
此外, 對於產後、泄瀉症等病症恢復期, 一般只能灸3次左右, 多了反而有害健康。
灸療法施術以後, 應讓病人稍事休息片刻, 然後做些輕微的活動, 最後在施灸後不要飲過多的水, 以免影響灸術的熱。 另外, 灸術不宜在飯後馬上進行, 否則療效將不理想?
灸療術方法雖簡單, 但如施術得當, 可使胃火增強, 病態的黃水乾涸, 對增強體力的作用顯著, 對其他一些方法收效不好的病症, 有時可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