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家長懲罰孩子的方法很關鍵 要把握好原則

家長懲罰孩子的方法很關鍵的哦。 如果懲罰孩子的方法錯誤, 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甚至會危害到未來孩子的發展。 今天, 小編要為大家所介紹的就是家在懲罰孩子的正確方法和注意事項, 千萬別錯過了哦。

家長懲罰孩子的原則

“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 一旦懲罰過重, 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 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可是, 懲罰得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 所以懲罰一定要適當。 有個孩子喜歡拿著羽毛球拍敲打別的物品, 搞得球拍很容易壞。

爸爸告訴他:“半年以內不會給你買新球拍, 希望你愛惜這個球拍!”半年後, 球拍壞了, 爸爸硬是沒有給他買球拍。 還有個孩子, 上課的時候喜歡擺弄手機, 老師把情況反映給家長。 家長剝奪了他三個月的手機使用權。 三個月過去後, 家長把手機還給孩子, 並告訴他:“如果還犯規, 將剝奪半年的手機使用權。 ”懲罰必須以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前提, 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 所以要避免態度粗暴、生硬、諷刺、挖苦, 更不能惡語中傷或體罰孩子。

懲罰要高明:孩子做錯事, 有的時候是沒能辨別事情的對和錯, 所以懲罰孩子具有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品行的作用。 高明的懲罰, 不是簡單地讓孩子罰站、罰抄、取消當月零花錢、幫父母做家務等,

而是對孩子的成長帶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 孩子犯了錯誤, 我們懲罰孩子背唐詩、為家裡做一件好事、孝順一次爺爺奶奶、寫一篇作文, 以此激發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懲罰要及時:現代教育理論認為, 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 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效果越好。 但是, 如果當時情況不適合懲罰孩子, 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 父母就要暫時放一放。 此外, 懲罰一定要兌現。 一旦家長說了不做, 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雷聲大雨點小”, 孩子的負罪心理也會隨著父母的不重視而消失殆盡, 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被罰:我們懲罰孩子,

是根據錯誤的性質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選擇懲罰方法, 目的是讓孩子不再犯錯誤。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 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 其有效的時間較短, 不能持久。 很多時候, 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卻沒有明白事理, 所以今後還有再犯的可能。

同時, 還要注意懲罰孩子的技巧哦。

家長懲罰孩子的技巧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孩子犯了錯誤, 無論有心還是無意, 都要受到懲罰。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 雖然他不是故意的, 也應該告訴他, 這是他的過錯。 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但仍要為此道歉。 如果他是無意的, 並勇於承認錯誤, 家長會相信他, 並減輕對他的懲罰。 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

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 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 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 即使孩子央求, 也不能答應, 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 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 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 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 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 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 既不能輕描淡寫, 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 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 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 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

讓孩子知道犯錯後將受到什麼懲罰。 這樣, 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 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 當孩子犯錯後, 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 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 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 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 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 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家長要態度明確, 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 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 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 否則又要受罰。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駡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駡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説明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 “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後說理不可無: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接下來,小編還要教你幾招有趣的懲罰方法,快來看看吧。

家長懲罰孩子的有趣方法

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規勸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沒收心愛的東西。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打架、亂丟東西、亂畫、不收玩具

打手心。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幫忙做家務。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吵鬧不休

罰坐。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排豆子。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膠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家長懲罰孩子,要適量哦。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駡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駡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説明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 “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後說理不可無: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接下來,小編還要教你幾招有趣的懲罰方法,快來看看吧。

家長懲罰孩子的有趣方法

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規勸

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沒收心愛的東西。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打架、亂丟東西、亂畫、不收玩具

打手心。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幫忙做家務。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吵鬧不休

罰坐。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排豆子。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膠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家長懲罰孩子,要適量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