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 誰不想自己的寶寶健康壯實呢, 那麼, 有什麼辦法可以令你達成心願?專家建議, 不妨從科學飲食上下功夫, 看看寶寶營養與輔食怎麼搭配好。
給寶寶添加輔食要遵循以下原則:給寶寶添加輔食時, 要遵循一樣一樣地加, 從一種到多種, 從少量到多量, 不能求之過急;由稀到幹、由細到粗、由軟到硬、由淡到濃, 逐漸過渡的原則, 便於小兒適應;添加輔食後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 看看有無過敏反應, 如皮膚紅腫, 有濕疹, 應停止添加這種輔食;嬰兒患病或有消化不良情況時應暫緩增添新輔食。
具體來說:嬰兒添加輔食遵循九大原則
第一大原則:輔食添加從一種到多種。 要按照寶寶的營養需求和消化能力逐漸增加食物的種類。 剛開始時, 只能給寶寶吃一種與月齡相宜的輔食, 待嘗試了3~4天或一周後, 如果寶寶的消化情況良好, 排便正常, 再讓寶寶嘗試另一種, 千萬不能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增加好幾種。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 即寶寶如果對某一種食物過敏, 在嘗試的幾天裡就能觀察出來。 若是吃後的幾天內沒發生不良反應, 則表明寶寶可以接受這種食物;如果懷疑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 不妨一周後再喂一次, 要是接連出現2~3次不良反應, 便可認為寶寶對這種食物過敏。
第二大原則:應從稀到稠添加。
第三大原則:輔食從細到粗。 寶寶的食物的顆粒要細小, 口感要嫩滑, 因此菜泥、果泥、蒸蛋羹、雞肉泥、豬肝泥等“泥”狀食品是最合適的。 這不僅鍛煉了寶寶的吞咽功能, 為以後逐步過渡到固體食物打下基礎,
第四大原則:從少量到多量。 給寶寶添加新的食品時, 一天只能喂一次, 而且量不要大。 比如加蛋黃時先給寶寶喂1/4個, 3-4天后寶寶沒有什麼不良反應, 而且在兩餐之間無饑餓感、排便正常、睡眠安穩, 再增加到半個蛋黃, 以後逐漸增至整個蛋黃。
第五大原則:不適要立刻停止。 寶寶吃了新添的食品後, 父母要密切觀察寶寶的消化情況, 如果出現腹瀉, 或便裡有較多黏液的情況,
第六大原則:吃流質或泥狀食品。 通常寶寶在開始添加輔食時, 都還沒有長出牙齒, 因此流質或泥狀食品非常適合寶寶消化吸收。 但不能長時間給寶寶吃這樣的食品, 因為這樣會使寶寶錯過發展咀嚼能力的關鍵期, 可能導致寶寶在咀嚼食物方面產生障礙。
第七大原則:輔食替代乳類。 有的父母為了讓寶寶吃上豐富的食品, 在寶寶6個月以內便減少母乳或其他乳類的攝入, 這種做法很不可取。 因為寶寶在這個月齡, 主要食品還是應該以母乳或配方奶粉為主,
第八大原則:添加的輔食要鮮嫩。 父母在給寶寶製作食物時, 不要只注重營養, 而忽視了口味, 這樣不僅會影響寶寶的味覺發育, 為日後挑食埋下隱患, 還可能使寶寶對輔食產生厭惡, 從而影響營養的攝取。 輔食應該以天然清淡為原則, 製作的原料一定要鮮嫩, 可稍添加一點鹽或糖, 但不可添加味素和人工色素等, 以免增加寶寶腎臟的負擔。
第九大原則:愉快心理。 父母們都很重視寶寶從輔食中攝取的營養量, 卻往往忽視培養寶寶進食的愉快心理。 父母在給寶寶喂輔食時, 首先要為寶寶營造一個快樂和諧的進食環境, 最好選在寶寶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時候餵食。 寶寶表示不願吃時,千萬不可強迫寶寶進食,因為這會使寶寶產生受挫感,給日後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寶寶營養與輔食怎麼搭配好
第一招:主食與零食不可偏頗
寶寶一般在周歲左右斷奶,此時主食固然很重要,但零食也不可忽視,一味亂給或一點不給都不是明智之舉。美國一份調查資料顯示,孩子從零食中獲得的熱量達到總熱量的20%,獲取維生素與礦物質占總攝取量的15%,零食是孩子所需熱量與養分的重要補充。
不過,要注意零食的品種選擇以及量的掌握與安排。例如:上午給予少量高熱量食品如小塊蛋糕或2~3塊餅乾,下午吃少量水果,晚餐後不給零食,但可在睡前喝一杯牛奶。
第二招:母乳與輔食相得益彰
現在提倡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的優點不容置疑,母乳可滿足4~6個月嬰兒所需所有營養素,然而4~6個月以後,其所含鐵質、葉酸、維生素、鈣等營養素就顯得相對不足,若不適時添加其他食物,孩子不僅長不好,而且有患貧血、佝僂病等疾患的可能。
專家建議,當孩子長到4—6個月時(體重約7公斤),應合理添加輔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如蛋黃、米粥、面片、肉末、肝泥等。要根據寶寶的消化能力逐漸安排,切忌貪多。
第三招:貴食與殘食不分彼此
不少父母習慣于用價格的高低來衡量食品的貴賤,以為價格越貴的食物對寶寶越是有益,其實,價格普通的奶、蛋、肉、豆類、果蔬及糧食才是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研究表明,奶、蛋所含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類細胞組織的氨基酸很接近,消化吸收利用率高。肉食則含有豐富的鐵、鋅等微量元素,其營養價值遠遠超過價格昂貴的奶油蛋糕。總之,選擇食物主要是遵循是否為小兒所必需和能否被充分吸收利用的原則來定,與價格無直接聯繫。
第四招:水果與蔬菜完美結合
有些家長認為水果營養優於蔬菜,加之水果口感好,孩子更喜于接受,因而輕蔬重果,甚至用水果代替蔬菜。其實,水果與蔬菜各有所長,營養差異甚大。總的來說,蔬菜比起水果來對寶寶的發育更為重要。拿蘋果與青菜來比較,前者的含鈣量只有後者的1/8,鐵質只有1/10,胡蘿蔔素僅有1/25,而這些養分均是孩子生長發育(包括智力發育)不可缺少的“黃金物質”。當然,水果也有蔬菜所沒有的保健優勢,故兩者應兼顧,互相補充,不可偏頗,更不能互相取代。
寶寶表示不願吃時,千萬不可強迫寶寶進食,因為這會使寶寶產生受挫感,給日後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寶寶營養與輔食怎麼搭配好
第一招:主食與零食不可偏頗
寶寶一般在周歲左右斷奶,此時主食固然很重要,但零食也不可忽視,一味亂給或一點不給都不是明智之舉。美國一份調查資料顯示,孩子從零食中獲得的熱量達到總熱量的20%,獲取維生素與礦物質占總攝取量的15%,零食是孩子所需熱量與養分的重要補充。
不過,要注意零食的品種選擇以及量的掌握與安排。例如:上午給予少量高熱量食品如小塊蛋糕或2~3塊餅乾,下午吃少量水果,晚餐後不給零食,但可在睡前喝一杯牛奶。
第二招:母乳與輔食相得益彰
現在提倡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的優點不容置疑,母乳可滿足4~6個月嬰兒所需所有營養素,然而4~6個月以後,其所含鐵質、葉酸、維生素、鈣等營養素就顯得相對不足,若不適時添加其他食物,孩子不僅長不好,而且有患貧血、佝僂病等疾患的可能。
專家建議,當孩子長到4—6個月時(體重約7公斤),應合理添加輔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如蛋黃、米粥、面片、肉末、肝泥等。要根據寶寶的消化能力逐漸安排,切忌貪多。
第三招:貴食與殘食不分彼此
不少父母習慣于用價格的高低來衡量食品的貴賤,以為價格越貴的食物對寶寶越是有益,其實,價格普通的奶、蛋、肉、豆類、果蔬及糧食才是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研究表明,奶、蛋所含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類細胞組織的氨基酸很接近,消化吸收利用率高。肉食則含有豐富的鐵、鋅等微量元素,其營養價值遠遠超過價格昂貴的奶油蛋糕。總之,選擇食物主要是遵循是否為小兒所必需和能否被充分吸收利用的原則來定,與價格無直接聯繫。
第四招:水果與蔬菜完美結合
有些家長認為水果營養優於蔬菜,加之水果口感好,孩子更喜于接受,因而輕蔬重果,甚至用水果代替蔬菜。其實,水果與蔬菜各有所長,營養差異甚大。總的來說,蔬菜比起水果來對寶寶的發育更為重要。拿蘋果與青菜來比較,前者的含鈣量只有後者的1/8,鐵質只有1/10,胡蘿蔔素僅有1/25,而這些養分均是孩子生長發育(包括智力發育)不可缺少的“黃金物質”。當然,水果也有蔬菜所沒有的保健優勢,故兩者應兼顧,互相補充,不可偏頗,更不能互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