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經》的內窖

現在所能見到的《脈經》都出於宋臣林億等校刊類次的。 蔔卷本, 由於經過了較大的整理, 已非盡屬王叔和之舊, 只能說基本上保存了原書原貌和卷數。 除第十卷“手檢圖”早已佚失, 無法彌補, 文字亦不完整系統外, 各卷尚較系統完備。

第一卷包括:“脈形狀指下秘訣”, 即二十四脈脈名脈形及相類脈。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 為獨取寸口法寸關尺部位尺寸及反映病症的大體位置。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順逆”, 即兩手寸關尺分主臟腑的規定。 以上三部分為王叔和所制定或肯定的獨取寸口診法主要內容,

亦是後世脈法的主體部分, 其它如:“平脈早晏”、“持脈輕重”、“辨臟腑”、“平虛實”、“辨災怪”、“診將差”等等則為引用《內經》、《難經》、仲景之文, 加以類次編集而成。

第二卷包括“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 “平三關病後並治宜”及“平奇經八脈病”等, 用寸關三部診法分述對臟腑、經絡病證的診治方法, 系統詳備、次序井然, 奇經八脈病為附錄性質, 故於標題下有夾行小字注雲:“八脈為病不在十二經, 故以系此卷之末。 ”

第三卷以髒象、季節、病症、生死等論脈, 分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等五部.其中注明何者為新撰, 何者引自前人他書(包括《四時經》、《素問》、《鋮經》, 張仲景)。

第四卷為:“辨三部九候脈證”, “平雜病脈”,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

“診四時相反脈”, “診損至脈”等共八篇, 有可能是雜采諸家之說而成。 其中多有很具體的經驗方法, 如“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八”中有:“三部脈韁, 非稱其人病便死。 竹“三部脈贏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脈粗, 長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 ”等等, 都是既精闢叉辯證的。

另外, 在這些包括引用前人的內容中, 亦不時出現古脈學的堅、急、喘、躁等脈, 全書中他處亦時有這種情況, 意在述古, 與王叔和開首所定二十四脈之說並不應當說是矛盾的。

第五卷為“張仲景脈法”一篇, “扁鵲脈法”及“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等共四篇。 仲景脈法部分見於《傷寒論·平脈法》、而扁鵲脈法並不見於今傳本《難經》, 另外《脈經》於第一卷等處所引今本《難經》之文, 亦不言出《難經》或扁鵲,

可證當王叔和時今本《難經》尚不名《難經》亦無扁鵲所著之說。 這幾篇不但從各個角度論述脈法及經驗, 要言不惱, 精當實際, 而且在“聲色要訣”中聯繫四診的各種診法, 內容極為豐富:如:“病人發如幹麻, 善怒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屍臭者不可治”等等。 第六卷分篇系統論述五臟六腑病證, 多引自古書前人, 雖未注明所出, 但內容可見, 又經王叔和整理, 系統全面, 極有價值。

第七卷以不可發汗, 叮發汗之《傷寒論》, 可不可諸篇的形式, 系統介紹了《傷寒論》六經全文之主要內容, 為《傷寒論》別本之一, 所謂王叔和曾撰次仲景《傷寒論》“選論甚精”當即指此而言(最後熱病數篇選自《內經》)。 此卷最後有:“治傷寒形證所宜進退, 晉王叔和集仲景評脈要論。

”可證這部分介紹仲景傷寒形證的文字正是由王叔和所撰集的。 “傷寒形證”與“評脈要論”合起來就是仲景的辨脈證並治的意思, 由於是收在《脈經》中所以以脈為主並最後點出說是“評脈要論”。 至於“治”文內只有用何方並不載藥味, 亦是此意。 按今本《傷寒論》中之可不可諸篇宴出於《脈經》第七卷, 不過現傳之宋本, 成本都不全, 成本缺尤多, 這部分內容亦見於《傷寒論》別本。 《金匱玉函經》, 及來人所著《傷寒補亡論》等書。 第八卷為“平卒屍厥脈證”等十六篇雜證內容, 見於今本《金匱要略》, 第九卷為“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等八篇及“平小兒雜病證”一篇多數見於今本《金匱要略》中。 各別取之於《內經》及徐之才說等。 第十卷篇題下注日“手檢圖三十一部”。
但圖已佚失, 文字亦不完整。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