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經》選錄之右四時經(2)

黃帝問日:“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日:“夏脈心也, 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 故日鉤, 反此者病。 ”黃帝問日:“何如而反?”岐伯日:“其氣來盛去亦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來不盛去反盛, 此謂不及, 病在中。 ”黃帝日:“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口:“太過則令人身熱, 而膚痛為浸淫, 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帝日:“善。 ”

心脈來, 累累如連珠, 如循琅玗, 日平。 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 喘喘(甲乙作累累)連屬其中微曲, 日心病;心脈來, 前曲後屆, 如操帶鉤日心病。

真心脈至, 堅而傅,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其色赤黑不澤, 毛折乃死。

夏胃微鉤日平, 鉤多胃少日心病, 但鉤無胃日死, 胃而有石日冬病, 冬病石甚日今病。

心藏脈, 脈舍神, 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睏脫肉, 毛悴色天, 死於冬。

夏心火王, 其脈洪(千金作大而洪)大而散日平脈,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刻火, 為賊邪, 大逆十死不治(一本雲日月年數至二忌壬癸)。 反得大而緩者, 是脾之乘心, 子之扶母, 為實邪, 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 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 為虛邪, 雖病易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 金之陵火, 為微邪, 雖病即差。 心脈來, 累累如貫珠滑利, 再至日平, 三至日離經病, 四至脫精, 五至死, 六至命盡手少陰脈。

心脈急甚為瘦瘋, 微急為心病引背,

食不下。 緩甚為狂笑, 微緩為伏粱在心下, 上下行時唾血。 大甚為喉介, 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小甚為善噦, 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善渴, 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 澀甚為暗, 微澀為血溢, 維厥耳鳴巔疾。 手步陰氣絕則脈不通。 少陰者心脈也, 心者脈之合也。 脈不通, 則血不流。 血不流, 則發色不澤。 故其而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髒浮之, 脈實如豆麻擊手, 按之益躁疾者死。

黃帝問日:“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日:“冬脈腎也, 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氣來沉以搏(甲乙作濡)故日營。 反此者病。 ”黃帝日:“何如而反?”岐伯日:“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 病在中。 ”黃帝日:“冬竹太過與不及其痢皆如何?”岐伯日:“太過則令人解亦,

脊脈痛而少氣, 不欲言, 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 眇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黃赤”。

腎脈來, 喘喘累累, 如鉤按之而堅, 日腎平;冬以胃氣為本;腎脈來, 如引葛, 按之益堅, 日腎病;腎脈來, 發如奪索, 辟辟如彈石, 日腎死。

真腎脈至, 搏而絕, 如以指彈石辟辟然, 色黃黑不澤, 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日平, 石多胃少日腎病, 但石無胃日死, 石而有鉤日夏病, 夏病鉤甚日今病。

凡人以水穀為本, 故人絕水谷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髒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腎藏精, 精舍志, 盛怒而不止, 則傷志, 傷志則善忘其前言, 腰脊痛, 不可以俯仰, 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冬腎水王, 其脈沉濡而滑曰平脈,

反得大而緩者, 是脾之乘腎, 土之刻水, 為賊邪大逆, 十死不治(一本雲日月年數至忌戊巳)。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 子之扶母, 為實邪, 雖病白愈, 反得浮(千金作微)澀而短者, 是脾之乘腎, 母之歸子, 為虛邪, 雖病易治, 反得洪大而散者, (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腎, 火之陵水, 為微邪, 雖病即差。 腎脈沉細而緊, 再至日平, 三至曰離經, 四至脫精, 五至死, 六至命盡, 足少陰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 微急為奔豚沉厥, 足不收, 不得前後。 緩甚為折脊, 微緩為洞下, 洞下者, 食不化, 入咽還出。 大甚為陰痿, 微大為石水, 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 上至胃管, 死不治。 小甚為洞泄, 微小為消瘴。 滑甚為癃癲微滑為骨痿, 坐不能起, 目無所見,

視見黑花。 澀甚為大癰, 微澀為不月水, 沉痔。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步陰者冬脈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 骨肉不相親, 則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難經垢字作枯)發無澤, 發無澤者, 骨先死, 戊篤已死土勝水也。

腎死髒浮之堅, 按之亂如轉圓, 益下人尺中者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