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脈象之微脈

微脈亦是一個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 它具有細、無力與模糊不清若有若無的幾種條件, 仲景書言微脈之處已經不少, 但對脈形亦未正式涉及, 後人以《傷寒論·辨脈法》有“脈瞥瞥如羹上肥者, 陽氣微也”, 認為就是微脈, 但尋繹文義這是說病理是陽氣微, 不能即以此作為微脈, 但《傷寒論·平脈法》又說:“寸口諸微亡陽, 諸濡亡血……”對勘兩段經文, 可以將瞥瞥如羹上肥作為微脈的參考條件。 仲

景所言之微脈未必都是極危重之證(文不錄), 但確有一部分是屬於亡陽重證, 或陽氣方回的脈, 如:“少陰病, 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 微續者生。 “少陰病下利諸穀,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通脈四逆湯主之。 ”可見亡陽重證當見微或脈微欲絕脈, 如果在原先無脈的情況下經過治療, 脈微續則是生機, 這種脈是由於無而漸有的, 既細、弱又模糊不清若有若無的脈, 這應當說是典型的微脈, 至於李時珍說:“《素問》謂之小。 ”則古人說脈尚不十分嚴格或有此意, 但不能認為就是仲景而下說的典型的微脈。

對微脈提出明確脈形的是《脈經》:“極細而軟, 或欲絕, 若有若無。 ”“一日小也, 一曰手下快, 一日浮而薄, 一日按之如欲盡。 ”從《脈經》引用的多種不同說法, 及“正文”所確定的脈形來看, 在王叔和以前微脈的認識是很不一致的。

而通過前此和以後的實踐證明《脈經》提出的根細軟如欲絕, 若有若無是合理的, 《脈經》的說法得到歷代絕大多數學者的支持, 並繼承了這種標準, 例如《千余方》引用了《脈經》全文。 《千金翼方》說:“按之短小不至, 動搖, 若有若無, 或複浮薄而細急, 輕手乃得, 重手不得, 名日微。 ”《脈訣》說:“微者陰也, 指下尋之, 往來極微, 冉冉尋之, 若有若無。 ”《活人書》說:“若有若無, 極細而軟。 ”崔紫虛《脈訣》說:“隱隱約約微渺難尋。 ”《察病指南》說:“指下尋之, 若有若無, 極細而浮軟, 往來如秋風吹毛而無力。 ”《診家樞要》說:“微, 不顯也。 依稀輕微, 若有若無。 ”《難經集注》引楊玄提說:“按之短小, 不動搖, 若有若無, 輕手乃得, 重手不得, 謂之微也。 ”戴啟宗《脈訣刊誤》說:“欲絕非絕,
又日, 按之如欲盡。 ”丹溪《脈訣指掌》說:“微者, 極細而軟, 似有若無。 ”《醫經小學》說:“微來如有又如無。 ”《醫學人門》說:“微似蛛絲容易斷。 ”這是不對的, 因為如蛛絲是細不是微, 但隨即他就作了如下的補充說:“微不顯也, 若有若無。 ”由於微脈本來就含有細脈的成分, 所以《醫學人門》的說法在表達上不應當分開, 但總起來講還是將內容表達出來了。 《太素脈秘訣》說:“輕虛細軟, 若有若無。 ”“微者最細而弱, 重指尋之, 宛然如毛髮, 隱隱澀澀疑不可狀, 在於有無間。 ”李時珍《瀕湖脈學》說:“微脈極細而軟, 按之如欲絕, 若有若無, 細而稍長。 ”《脈語》說:“微, 脈來極細而軟, 或欲絕, 若有若無也。 ”全文引用了《腑經》。 《脈訣匯辨》說:“微脈極細, 而又極軟, 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醫宗必讀》說:“無力, 似有若無, 模糊難見矣。 ”《診家正眼》說:“微脈極細, 而又極軟, 似有若無, 欲絕非絕。 ”《診宗三昧》說:“但有若無, 欲絕非絕, 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 ”可見《脈經》的說法是諸家所宗的典則。

雖然有人涉及了浮、短、長、動搖, 不動搖等並非微脈所必具的條件稍有概念不清之弊, 但主要內容還都是正確的一致的。 《脈學輯要》引董西園日:“微為氣血不足之象, 以指按之似有如無, 衰敗之況也。 凡脈之不甚鼓指, 脈體損小者, 即是微脈, 若至有無之間, 模糊影響, 證已敗矣, 虛極之也。 ”意見是微脈有程度上的不同, 這是誠然的, 但說不甚鼓指脈體損小就算微脈未免條件太低, 因為那只不過是細而無力的脈, 濡弱之類。 微脈是重證的脈, 必須有不清不明之候,

否則與一般弱小的脈就無法分別了。 急證見微脈(如傷寒等)或可治療, 如久病虛證雜證見到微脈, 當然是敗證, 一般是無可挽回的, 仲景在搶救少陰重證脈不至時有微續者生的條文, 我們在臨床搶救病人時亦常見到微脈, 它或是脈欲停的先兆, 或是停而搶救恢復開始時的脈象, 總之它是個極危重或瀕死前的脈象, 絕非虛弱濡細等脈可比。 清·馬冠群《醫悟》說:“微脈更虛, 似有似無, 極細極軟, 氣弱血枯。 ”“微則但有浮中, 並無沉候。 ”繼承了前人浮取之說, 進一步斷言無沉候, 這在實踐中是並不完全支持的。 臨床上危重病人沉取微脈亦不少見。 《脈論要篇》說:“微脈縈縈如珠絲, 瞥瞥如羹上肥, 極細極軟, 模糊難見。 欲絕非絕似有若無, 氣血衰微之診也。輕取之而如無,故知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知陰氣弱。”將仲景《傷寒論·辨脈法》與《脈經》之說綜合在一起,較為全面。

總之微脈脈形一般都祖述仲景、叔和兩家,內容較為統一。微脈脈形歷代諸家亦有部分人論述中存在一定不足或錯誤等問題,例如《外科精義》說:“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極微,其主虛也:”論述不清,亦未及若有若無等主要條件,有些書則論述不切,例如《四言舉要》與《新四言脈訣》說:“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濡甚仍然是濡不能質變為微《景嶽全書》說:“纖細無神,柔弱之極,是為陰脈。”這仍是細弱而不是微。《醫學心悟》說:“微,細而隱也。”不夠清楚。《醫碥》說:“細甚,無力為微。”說:“古以微屬浮分,細屬沉分,微為陽衰,細為血少。”細甚無力還是細,不應當算微,浮沉對應是濡與弱,不是微與細。《沈氏尊生書》說:“遲而細軟為微。”當然亦是不對的。《辨脈篇》說:“微脈浮而極小極軟,過甚於濡。”弊與前《四言舉要》等相同。《脈學輯要》引嚴三點說:“微如蜘蛛之度微絲,按之無力而動搖。”這仍然是細脈。在形容微脈時若用蛛絲與羹上肥並列是可以的。因為前者形容其細,後者形容其不定,但只用蛛絲形容就不對,因為微雖有細的成分,卻不是只有細的成分,《診家直訣》說:“薄浮而散,微也。”顯然亦是不對的。另外《醫學探驪》說:“微與細對以部位言微脈浮取郎得,應指微微無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脈,寸關部位則不能也。”

向來脈書並不以寸關尺之有無論微脈,康應良氏此說為獨創,但亦有實踐根據,這正是說病人頻死脈絕前之情況,由微而至絕的過程,先從寸關脈絕不至,經脈已不能行於四末,尺脈則仍可見到微脈,繼之尺脈亦絕,於尺澤仍可見到微脈,再進則尺澤亦無脈,心跳當即於此時間或稍後停止。故而《醫學探驪》此說確可補古人之所未及。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微脈的傳統形式的脈象指標為;

1、微脈屬於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

2、微脈是細無力,若有若無,模糊不清的幾種因素綜合而成。

3、有人將蜘絲與羹上肥結合起來形容微脈,雖然有與細、散等交叉重複的問題,但亦可供一定參考。

4、微脈可以與有關脈象結合而構成兼脈。

氣血衰微之診也。輕取之而如無,故知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知陰氣弱。”將仲景《傷寒論·辨脈法》與《脈經》之說綜合在一起,較為全面。

總之微脈脈形一般都祖述仲景、叔和兩家,內容較為統一。微脈脈形歷代諸家亦有部分人論述中存在一定不足或錯誤等問題,例如《外科精義》說:“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極微,其主虛也:”論述不清,亦未及若有若無等主要條件,有些書則論述不切,例如《四言舉要》與《新四言脈訣》說:“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濡甚仍然是濡不能質變為微《景嶽全書》說:“纖細無神,柔弱之極,是為陰脈。”這仍是細弱而不是微。《醫學心悟》說:“微,細而隱也。”不夠清楚。《醫碥》說:“細甚,無力為微。”說:“古以微屬浮分,細屬沉分,微為陽衰,細為血少。”細甚無力還是細,不應當算微,浮沉對應是濡與弱,不是微與細。《沈氏尊生書》說:“遲而細軟為微。”當然亦是不對的。《辨脈篇》說:“微脈浮而極小極軟,過甚於濡。”弊與前《四言舉要》等相同。《脈學輯要》引嚴三點說:“微如蜘蛛之度微絲,按之無力而動搖。”這仍然是細脈。在形容微脈時若用蛛絲與羹上肥並列是可以的。因為前者形容其細,後者形容其不定,但只用蛛絲形容就不對,因為微雖有細的成分,卻不是只有細的成分,《診家直訣》說:“薄浮而散,微也。”顯然亦是不對的。另外《醫學探驪》說:“微與細對以部位言微脈浮取郎得,應指微微無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脈,寸關部位則不能也。”

向來脈書並不以寸關尺之有無論微脈,康應良氏此說為獨創,但亦有實踐根據,這正是說病人頻死脈絕前之情況,由微而至絕的過程,先從寸關脈絕不至,經脈已不能行於四末,尺脈則仍可見到微脈,繼之尺脈亦絕,於尺澤仍可見到微脈,再進則尺澤亦無脈,心跳當即於此時間或稍後停止。故而《醫學探驪》此說確可補古人之所未及。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微脈的傳統形式的脈象指標為;

1、微脈屬於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

2、微脈是細無力,若有若無,模糊不清的幾種因素綜合而成。

3、有人將蜘絲與羹上肥結合起來形容微脈,雖然有與細、散等交叉重複的問題,但亦可供一定參考。

4、微脈可以與有關脈象結合而構成兼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