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味苦平。 主咳逆上氣, 喉痹咽痛不得消息, 散結氣, 腹中邪逆, 食飲大熱。 一名烏扇, 一名烏蒲。 生川穀。 ”(《本經》)
現認為射干性味並非苦平, 而為苦寒。 射干苦寒泄降, 有清熱解毒之功, 又專入肺經, 故擅於清肺瀉火, 利咽消腫, 即《本經》所雲“主喉痹咽痛不得消息, 散結氣”, 常用於治療熱毒痰火鬱結或感受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 症見咽喉腫痛, 局部充血紅腫, 扁桃體腫大, 口幹苦, 喑啞, 可單用水煎或口含咽汁, 也可與山豆根同用吹喉, 還可與玄參、薄荷、黃芩、知母、天花粉、板藍根、甘草等清熱解毒、利咽生津藥同用, 若伴有便秘,
急性扁桃體炎紅腫疼痛, 或局部化膿, 身熱凜寒, 多因熱毒壅聚、氣滯痰瘀而成, 亦類痛癢瘡瘍, 寒熱癰疽。 余常以射干9克, 連翹9克, 甘草6克, 前胡9克, 茯苓皮15克, 川芎9克, 天門冬15克治療, 方中射干、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前胡清熱化痰散風, 茯苓皮利水消腫, 川芎活血散結、解鬱滯之毒, 在諸多苦寒藥的基礎上加天門冬護陰、生津潤喉, 諸藥合用, 則咽腫得消, 咽痛得解。
嶽某, 男, 30歲, 發熱38.5℃, 咳嗽1周, 咯痰, 咽癢, 汗多, 口渴不多飲, 食少噁心, 胸悶, 舌紅苔黃滑, 脈滑數, 餘認為此乃感受暑熱邪氣, 兼夾濕邪為患, 病在氣分, 予以甘露消毒丹加減,
《本經》言射干“主咳逆上氣”, 即射干可以治療咳喘, 且此咳喘乃痰飲內停、肺失宣降所致, 必見喉中痰鳴、水聲轆轆, 即《金匱要略》所載“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祛痰利咽, 對此類咳喘有良效, 常與麻黃、半夏、紫菀、款冬花、細辛、五味子、生薑等藥同用。
許某, 男, 26歲, 咳嗽, 咯痰3月餘, 咳聲頻頻, 氣急喘息, 痰白而黏, 咽喉如有滯塞之物, 面色發青, 胸悶陣陣冷汗出, 舌淡, 苔白膩, 脈浮滑, 西醫診斷為肺間質感染, 以抗生素、抗病毒藥運用均無效,
至於《本經》所雲射干主“腹中邪逆, 食飲大熱”, 蓋謂水熱邪氣阻於中焦, 射干清熱化痰, 故可治之, 《補缺肘後方》即有記載:治水蠱腹大, 動搖水聲, 皮膚黑, 陰疝腫刺, 用射干細搗絞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