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太極拳慢中自有大智慧

在練習太極拳時, 就練習節奏來講, 就有快、中、慢三種。 快有快的好處, 慢也有慢的韻律。 太極拳教程的練習講解, 通常都是速度很慢的, 那太極拳慢練的原因有哪些?太極拳的好處你們都知道嗎?下面就一起瞭解一下吧。

有太極拳學者練楊式108式短時用時7分鐘, 也有學者練楊式22式最長時用時40分鐘, 這可算是快與慢的典型。 我們下面從慢的角度談談練拳的體會。

有一位太極拳大師曾說:太極拳以靜禦動, 雖動猶靜, 故練架子愈慢愈好。 大師的話說得很好, 但練拳者要落實這位太極先賢的教導卻並非易事。

太極拳的特色是以陰柔為主, 陰陽結合, 剛柔相濟, 內外相應。 其主導層面在內不在外, 在陰不在陽, 在柔不在剛。 落實這一法要, 必須從“慢”字人手。

如果能在慢字上反復下功夫, 那麼慢中自有大味、大效。 但實訓中有很多因素阻礙慢練, 練來練去慢沒練出味來, 健身治病、修身養性的效果也較差。

分析原因, 就在於利於慢練的障礙沒有排除, 這些障礙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一是音樂節奏

集體練拳, 限制套路練習時間。 毫無疑問, 集體練拳、音樂節奏、限制練習時間是必要的, 比如練國標24、40、48式等, 集體教, 集中練, 或熟練套路, 或參加表演、比賽, 沒有統一性是不行的。 、

但是頭腦清醒者應認識到, 集體練拳的劣勢之一就是不利於“慢練”。

二是趕時間、趕任務

甚至有些人只是匆匆忙忙的趕任務, 心理上面沒有完全放空和放鬆, 從而束縛了慢練的實施。

三是真正慢練的訣竅不易掌握

有人慢練一段時間或幾次後, 反覺心意容易散亂, 動作容易疲軟, 因此誤認為慢練的效果反不如快練好。

欲克服上述障礙, 建議即使是參加集體練拳者, 也應抽出一定時間單獨慢練。 至於長期單練、雙練者, 則應充分認識慢練的意義, 探索其竅訣, 達到太極拳微妙的佳境。

下面根據練習者們體悟談談慢練, 自有大味、大智慧的心法竅訣。

一、慢前心靜體松, 周身輕靈

練拳伊始, 以口訣導引意識, 使身心兩方面都具備慢練的基礎。

如:心中默念“坦坦蕩蕩, 靜靜松松, 手心空, 足心空, 心中空”等,

一切都放下、都舍去, 實在進入清淨拳境, 感覺似乎在豔陽下、乾坤間、花草裡, 又似乎在海上, 搖晃晃, 恍惚惚。 如此克服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心猿意馬, 自然能“慢”下來。

二、慢中運行動作, 以意導氣, 以行應意

在精神聚斂後, 要用一些意念觀注感覺體驗。

比如, 感覺頭懸頸豎, 尾閭中正, 手心發熱, 全身似乎“拖泥帶水”, 手心似乎托、攏、含、滾小氣球, 周身似乎有一個大氣圈包裹, 推球如球在, 抱攏如氣柱, 腳踢如踢球, 腳踩如踩重。

運手如摸風, 抱球球自在, 進七則阻三, 退則有阻力, 棚出如風行于水, 捋則如箭穿蓮, 擠則如錢投鼓, 按時如掀箱蓋, 采捌時如正反掏沙窩, 肘時內勁集於肘尖, 靠時內勁似乎在肩部散開。

進時如推(或蹬)石滾, 退時如隨海浪湧於岸,

手上托如先太陽升高空後捧氣貫頂, 腿下蹲如巨石沉海底, 左轉身則意氣從右向左流通, 右轉身則意氣由左向右流通, 氣如環流有升有降、有旋有轉, 如纏絲、如鼓浪, 外旋拇指引領, 內旋小指引領, 帶動周身, 一轉無不轉。

三、慢中體會臍輪轉圈、丹田磨氣等

這種體驗似真非真、似有似無, 心意太執著則不能持久, 反易散亂, 如無心意則易分心不能用意恰當, 不能落實腰脊主宰與丹田核心。 故拳打有無中, 無意是真意, 反求在自己, 別人難代替。

四、慢後收束

如細雨, 如中雨, 如暴雨, 己身如裸, 洗髓易筋, 如骷髏, 沒有附著, 洗盡病氣、毒氣、穢氣。 三氣排出體外, 降於地底深處無影無蹤;大自然的清氣、真氣從百會、從眉間、從周身八萬四千毛孔進入體內。

人與天合一, 我與宇宙一體, 宇宙中心在我不在他地, 中心點在我丹田不在他方, 進而無欲無我、無天無地, 周身融合、圓滿、舒暢。

如此只說了心法的一點影子, 實在是不可盡言。 如實訓時反反復複, 逐層深入, 太極大味則無窮無盡, 其效不求而得。

結語:看完上面的文章, 大家對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都有一定的瞭解了嗎?堅持練習太極拳能活絡筋骨、延緩衰老, 但是切不可把練習當成任務, 為了完成任務而練習, 那麼效果會很差哦。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