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得的一碗中藥湯液, 其色棕黑, 其狀混濁, 其味苦澀。 放溫服之, 碗底常有泥糊狀沉澱物。 因藥材飲片本身具一定顏色, 煎後藥液呈棕黑色, 人們以為必然, 很少有所多想。 對其苦澀味, 因為人們多有一句金玉良言作認識基礎, 即“良藥苦口利於病”, 故對藥味之苦, 並不視為壞事, 卻大有苦中有樂的心境。 對藥液的混濁之狀, 是好是壞, 茫然者眾。 至於碗底出現的泥糊樣沉澱物, 到底是加點水攪混眼之, 還是乾脆棄掉, 則是面臨的實際問題, 切勿小看, 直接關係藥效。
為了確定對中藥煎得的湯液在碗底所出現的泥糊樣沉澱物是服是棄,
黃連素屬生物鹼類化合物, 即具鹼性, 而含生物鹼的中藥較多, 如烏頭、附子、麻黃、防己、貝母、苦參等, 甘草酸屬酸性物質, 而含酸性成分的中藥亦還有不少, 如大黃、烏梅等, 當一個處方中, 有含生物鹼類成分的中藥, 又有含有機酸類成分的中藥, 這類處方中藥物共同煎煮所得藥液, 在服用時, 對碗底所出現的泥糊狀物, 同樣以再服人為宜, 另一方面, 生物鹼類化合物不僅能與有機酸尤其大分子有機酸形成難溶于水的鹽類物質, 並且能與鞣質甙類化合物形成難溶于水的複合物。 而含鞣質甙類化合物的中 藥, 就更多了, 雖然到目前為止, 還不能完全闡明哪些藥物間所形成的難溶于水的物質,
對於中藥煎得的湯液, 雖然古代醫家尚不知哪些化合物可能產生水中難溶解的物質, 或者說尚不明了共煎中可能產生沉澱物的道理, 但在臨床實踐中, 卻已注意到, 不能輕易除去所產生的沉澱物, 所採取的辦法, 其中就有藥液過濾。 目的就是讓沉澱物進入藥液, 供服用。 就是在今天, 此法仍然沿用, 即僅用一層粗紗布或網布過濾。 總之, 喝中藥湯劑, 雖然較混濁, 但混中有道理, 切勿圖好看、好服而將中藥湯液輕易製成澄明液。 煎出物全喝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