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偏方>正文

十種胃痛辨治經驗(上)

胃脘痛之病情, 雖有虛、實、寒、熱或虛實並見、寒熱錯雜之殊, 就其病因、病機推之, 則可辨為氣滯、血瘀、寒凝、火鬱、食傷、停飲、中虛、津傷以及蟲積等不同。 故治療時, 必當辨證審因, 相機立法, 投以方藥, 可得而治焉。

氣滯胃痛

胃脘部膨滿作痛, 其痛串走無定處, 頻發噫氣, 或呃逆不休, 心煩易怒, 屢欲太息, 逢恚怒則脹痛增劇, 食少口幹, 舌赤苔白, 脈象沉弦而滑。 治宜疏肝和胃, 理氣止痛。 方藥:香陳理氣湯(自擬方)。 處方:香附15克, 陳皮20克, 柴胡15克, 紫蘇15克, 枳殼10克, 麥芽20克, 木香4克, 薄荷8克。 加減:頻發噫氣者, 加旋覆花、藿香、青皮;吐酸水者,

加黃連、吳茱萸、煆瓦楞;氣實上逆者, 加焦檳榔、萊菔子;呃逆不休者, 加旋覆花、代赭石;兩脅脹滿者, 加青皮、郁金;兼有腹部膨滿者, 加川厚樸、大腹皮。

血瘀胃痛

胃脘痛有定處, 狀若錐刺而畏按, 每因食硬物而誘發劇痛, 或吐出食物, 混雜血出, 狀若膠漆, 糞便中亦或混入敗血, 大便滑而易出, 如用辛烈或過於冷熱食物, 亦可導致刺痛發作, 舌質多紫黯, 或見瘀血斑點, 口幹欲嗽水, 但不欲咽下, 脈沉澀, 或細弦。 治宜活血散瘀, 理氣止痛。 方藥:丹紅散瘀湯(自擬方)。 處方:丹參20克, 紅花15克, 莪術15克, 沒藥15克, 香附20克, 炙甘草7.5克, 延胡索15克, 紫檀香10克。 加減:若吐食物夾雜黑血者, 加側柏葉、大薊、藕節;思水不欲咽者, 加生地、玄參、牡丹皮;便若膠漆者, 加鮮生地黃、側柏葉、阿膠、黃芩、甘草、炒槐花、炒地榆;大吐下鮮血者,

當急涼血瀉火, 宜酌用《金匱要略》瀉心湯與犀角地黃湯之合方, 或加山梔子、犀牛角生磨汁, 其效尤著。 (注:紫檀香應搗碎, 後入輕煎。 )

寒凝胃痛

腹部自覺冷感, 拘急掣痛, 甚則隆起如拳狀, 得溫則痛減, 常欲以掌撫按之, 避寒就溫, 肢端多清冷, 溲清長, 舌淡無苔, 泛吐清水, 脈沉微, 或沉緊。 治宜溫中散寒, 緩急止痛。 處方:丁香15克, 砂仁10克, 陳皮15克, 紫蘇15克, 炮薑15克, 肉桂15克, 烏藥15克, 炙草10克。 加減:若腹脘痛隆起如拳, 加延胡索、吳茱萸;肢端清冷者, 加炙附子、人參等;泛吐清水者, 加吳茱萸、白豆蔻、生薑。

火鬱胃痛

自覺胃脘發熱, 甚則如燒如灼, 吞酸嘔苦, 或消穀善饑, 食飲辛辣及熱物, 則痛增劇, 心煩口渴,

喜飲冷物, 大便燥澀, 溲短色赤, 舌質紅赤, 苔黃燥, 或龜裂, 脈沉滑或洪大有力。 治宜清瀉胃火, 和中止痛。 方藥:梔芩清胃湯(自擬方):梔子15 克, 黃芩15克, 大黃10克, 連翹15克, 竹茹10克, 青皮15克, 川楝子15克, 炒麥芽20克。 加減:若消穀善饑, 加生石膏、黃連;心煩口渴者, 加生石膏、知母、天冬;吞酸者, 加胡連、煆瓦楞子;心煩少寐者, 加酸棗仁、知母;大便幹結者, 加玄參、芒硝(單包分次沖服)。

傷食胃痛

恣嗜炙煿, 貪飲無度, 致傷胃氣, 脘中嘈雜脹痛, 泛惡善嘔, 噯氣, 惡聞食臭, 口中呼出臭氣, 舌苔厚膩, 舌尖多紅, 脈滑大, 或洪大。 治宜消食導滯, 理氣和胃。 方藥:曲麥消食湯(自擬方):神曲15克, 炒麥芽20克, 枳殼15克, 陳皮15克, 紫蘇15克, 藿香15克, 生薑10克, 厚樸15克。 加減:如脘中脹滿甚者, 加萊菔子、焦檳榔;嘔甚不能納食者,

加砂仁、清半夏、竹茹;吞酸者, 合左金丸;噯氣者, 加焦楂、萊菔子、薄荷;呼氣腐臭者, 加佩蘭、白檀香;脘部痞硬, 氣上沖咽不止者, 宜因勢利導, 先以燒鹽作濃湯, 飲後探吐之, 在飲溫水使吐, 待病情稍稍穩定, 然後頻頻少與湯劑;病勢重者, 須暫停飲食, 飲以清茶、果汁之屬, 待胃氣漸複, 再與糜粥。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