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眼底檢查和超聲波檢查, 結合鄭女士的分娩及孩子出生後的經歷, 醫生診斷兩個孩子患的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醫生告訴鄭女士, 從眼底檢查的情況來看, 兩個孩子很有可能永遠看不見了。 夫妻倆嚇懵了:自己的孩子不就是比別的孩子早出生一個多月嗎?怎麼會得這種病呢?
早產, 嬰兒視力的潛在殺手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導致嬰幼兒視力損傷和失明的重要原因。 凡妊娠滿28周但不滿37足周內出生的孩子均為早產兒, 出生時體重一般為1000克?2499克。 隨著醫療水準的提高, 早產兒生存率不斷提高,
這是因為正常視網膜血管在懷孕36周?40周內才能達到視網膜周邊部, 如果在此前分娩, 視網膜血管還未長到周邊部, 周邊部視網膜處於缺血、缺氧狀態, 為了緩解這種缺血缺氧狀態, 容易生成視網膜新生血管, 但這種新生的血管易增殖並向玻璃體內生長, 牽拉視網膜造成視網膜脫離, 影響早產兒視覺發育, 甚至導致失明。
哪些因素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至關重要呢?目前一致認為, 胎齡和出生時的體重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重要影響因素,
早產兒為什麼會出現視網膜病變?
胎兒早期視網膜發育玻璃體動脈與脈絡膜供給營養。 胚胎100mm時, 玻璃體血管穿過視訊光碟, 同時有小分支自視訊光碟伸周邊視網膜。 初時僅見於神經纖維層, 晚期始達深層。 正常胎兒在6~7個月時血管增生顯著。
早產兒視網膜尚未發育完整, 以周邊部最不成熟。 處於高氧環境下, 視網膜血管收縮、阻塞, 使局部缺血、缺氧、誘發視網膜血管異常增生, 從而引起滲出、出血、機化等一系列改變。
怎麼樣對付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對早兒嚴格限制用氧, 是唯一的有效預防措施, 除非因發紺而有生命危險時, 才可以給以40%濃度的氧, 時間亦不宜太長。
此外, 維生素已早期大劑量應用也可能有一定預防作用, 及早發現, 及時施行冷凝或鐳射光凝, 有阻止病變進一步惡化的成功報導。 另外, 為了預防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後繼發性青光眼的發生, 活動期重症病例, 必須經常予以散瞳, 以免虹膜後粘連。
總之, 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也必須要重視, 積極做好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