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通於鼻, 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黃帝內經。 靈樞。 脈度篇》
祖國醫學認為, 肺開竅於鼻, 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 主要依靠肺氣的作用, 肺氣和, 呼吸利, 鼻的嗅覺才能靈敏。 若肺氣不足, 鼻的功能減退時, 即見嗅覺不靈, 清涕自出。 由此可見, 肺與鼻關係密切, 其原因是二者同與人體最重要的功能——呼吸有關, 即肺能職司呼吸, 而鼻又是呼吸之氣的出入通道。 如果鼻的通氣功能受到影響, 則將嚴重影響肺臟的作用。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 有的人嗅覺非常靈敏, 老遠的一點點香味都可以聞到, 我們常稱這些人的鼻子為“狗鼻子”。
而另一方面, 我們會發現, 心情不好的時候, 聞一聞自己喜歡的香味, 深呼吸一口, 感覺會非常好, 甚至不好的心情也能在瞬間轉憂為喜。 一個人如果悲傷過度的話, 不僅對外界美好的環境“視而不見”, 對美好的味道同樣“聞而不知”。 所以我們說, 情緒也會影響人的嗅覺, 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肺氣的升降通暢與否。 如果肺臟很健康, 肺氣很充足, 肺的肅降功能很強大的話, 鼻子對外界的刺激就會很敏感。
寒是“六淫”當中除了風之外的第二大外邪, 很容易傷害肺臟, 《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論》中說:“形寒寒飲則傷肺, 以其兩寒相盛, 中外皆傷”。 意思就是寒食進入胃, 然後經過胃上達到肺, 從而傷害肺臟。 而實際上, 鼻子在面部處於最高位置, 是最容易受寒氣侵襲的部位。 要想肺臟不受傷害, 除了在飲食上多加注意之外, 鼻子也是需要重點呵護的部位。 所以, 平常沒事的時候, 尤其是秋冬季節, 每天做幾次健鼻功, 可以幫助肺祛除寒氣, 抵禦外界寒氣的侵襲。
1、摩擦鼻:將兩手的大拇指外側互相摩擦, 到有熱感時, 用拇指外側沿著鼻樑、鼻翼兩側由上至下按摩30次左右, 到鼻子有微微發熱的感覺為止。 配合意念:鼻腔漸通透。
2、點按穴位:按摩鼻翼兩側的百會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印堂, 睛明, 風池, 鼻通穴, 合穀穴15~20次。 每天不拘時間按摩3~4次, 可以大大加強鼻子的功能。 配合意念:頭腦清涼, 鼻腔舒適通達。
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用一隻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頭頂, 用中指揉百會穴(位置:從兩耳中線和兩眉之間中線在頭頂的交匯點), 其它兩指輔助, 順時針轉36圈。 配合意念:鼻腔感到清涼
迎香穴: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
上迎香(鼻通穴):在面部, 當鼻唇溝上端盡處, 正坐仰靠取之。
印堂穴: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按壓有酸脹感。
合穀穴:可以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 拇指屈曲按下, 指尖所指處就是合穀穴。
只要按摩合穀穴, 就可以使合穀穴所屬的大腸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的疾病減輕或消除。 由於大腸經從手走頭, 凡是顏面上的病, 項牙痛、頭痛、發熱、口幹、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 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 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 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穀穴。
風池穴
定位此穴道的時候應該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取穴姿勢, 以方便施者準確取穴並能順利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 風池穴位於人體的後頸部, 後頭骨下, 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 相當於耳垂齊平。 或當枕骨之下, 與風府穴相平,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既是。
人中穴:人體鼻唇溝的中點。
3、捏鼻通竅:深吸一口氣後, 閉口用拇指、食指捏住鼻腔(孔)向外用鼻呼氣, 待氣灌到內耳後(有聲), 突然放開拇、食指, 使氣灌七竅, 3次。
4、冷水浴鼻:堅持于每天清早或傍晚時, 用冷水浴鼻效果會更好。 具體做法是:將鼻浸在冷水裡, 閉氣不息, 過一會兒, 抬頭換氣後, 再浸入水中, 如此反復10次左右。
附:鼻子上火
“肺開竅於鼻”, 與咽喉、氣管相連。 當出現鼻腔燥熱、生瘡、流膿鼻涕、流鼻血以及咽喉腫痛、胸悶、燥咳、咳膿痰等,都代表肺內有火。去肺火的具體方法如下:
食療:煮蘿蔔水、梨水或荸薺水喝。
刮痧:在頸椎向下至肩胛處刮50~100下;或刮胳膊上的肺經,從肘內關節的外側一直到大魚際處,兩邊各刮50~100下。
病例介紹:我今年60歲了,20多年前,患上了急性鼻炎。由於上班忙並且“三班倒”,再加上被家務纏繞,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結果發展成慢性鼻炎。此病致使我經常流鼻涕、打噴嚏,十分難受,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
大約在兩年前,一位少林寺研究少林寺養生醫學的僧醫向我介紹了健鼻操的方法。按照此法經過近一年的治療,困擾我多年的慢性鼻炎居然基本治癒了。此後,我就天天堅持搓揉有關穴位。多年長期堅持下來,不僅原先的慢性鼻炎不再重犯,而且平時也很少傷風感冒了,真的是效果比鼻炎藥還要好。
附:《諸病源候論》裡說做健鼻功的方法是:向東坐定,屏氣連做3次,再用手撚鼻兩孔,可治鼻中疾患,也可通治腳上癰瘡,還可去除涕唾,使鼻道通暢,能分辨香臭。長做此功,嗅覺可以聞達周圍遠處。《諸病源候論》裡又說:蹲坐,合攏兩膝,張開兩腳,吸氣後屏氣,連做5次,可治療鼻瘡。
補肺功:馬禮堂呼吸吐納功。每天上午8~10點、下午3~5點,這個時間是柏樹釋放氧氣的時間,而且柏樹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在柏樹下用鼻子吸氣、嘴巴呼氣,做12次,長期堅持可以補充肺氣不足。
附:摩擦鼻頭兩側可使頭腦清醒
一些為人父母的常來向我請教“為何孩子雖然很用功,但是成績卻始終不理想”,“最近孩子的成績又退步了”等等問題,此時我常會問他們:“是不是孩子的鼻子有了問題了?”
結果答案多半是由於鼻塞或鼻蓄膿症等症狀影響頭腦的思考作用,因此使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有些人連電話號碼或比較長的數字都無法記憶,注意力及記憶力也明顯的不同程度的衰退,因而自認有老化的現象而感到頹喪。事實上這種情形可能都是由於鼻蓄膿症所造成的,只要查明原因就可以施行治療了。
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常會有頭痛、頭重、焦躁不安、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等感覺。若不希望得此令人煩惱的症狀,在此介紹一種最為簡單的方法,它不但可以作為治療用,也可用來防止鼻蓄膿症的產生。
您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做。如果是輕微的鼻炎,只需要兩周的時間,就可以使整個腦部清醒,一切機能恢復正常。
首先將食指放於鼻子兩側,然後上下摩擦,症狀較輕者只需要摩擦36次即可,但對於鼻蓄膿症及過敏性鼻炎者,則摩擦的次數必須再增加一倍。因感冒引起的鼻塞,採用此摩擦法也很有效果,只要摩擦72次,鼻子自然會感到通暢而舒服。
附:1.給鼻子”洗澡”
在都市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與被各種廢氣污染的空氣打交道,這些污染物在鼻腔內留下了大量污垢.在得不到有效清洗的情況下.正逐漸侵害鼻腔粘膜的健康。因此.要經常給鼻子“洗洗澡”。在此特別推薦冷水浴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臉時.用冷水多洗幾次鼻子.可改善鼻粘膜的血液迴圈,增強鼻子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及各種呼吸道疾病。
2.鼻外按摩
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與食指,夾住鼻根兩側並用力向下拉.由上至下連拉12次。這樣拉動鼻部.可促進鼻粘膜的血液迴圈,有利於正常分泌鼻粘液。
3.“印堂”空按摩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在兩眉中間)1 2次,也可用兩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強鼻粘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4.鼻內按摩
將拇指和食指分別伸入左右鼻腔內.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向下拉若干次。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
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保持粘膜正常。在冬春季.能有效地減輕冷空氣對肺部的刺激.減少咳嗽之類疾病的發生.增加耐寒能力.拉動鼻中隔軟骨.還有利於防治萎縮性鼻炎。
5.迎香”空按摩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若干次。因為在迎香穴位有面部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的分支,是面部神經和眼眶下神經的吻合處。按摩此穴既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迴圈.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面部神經麻痹症。
6.氣功健鼻
《內功圖說》中有三步鍛煉健鼻功法.兩手拇指擦熱.指擦鼻關36次:然後靜心意守.排除雜念.二目注視鼻端.默數呼吸次數3~5分鐘。晚上睡覺前,俯臥於床上.暫去枕頭.兩膝部彎曲,兩足心向上.用鼻深吸清氣4次.呼氣4次.最後恢復正常呼吸。
當出現鼻腔燥熱、生瘡、流膿鼻涕、流鼻血以及咽喉腫痛、胸悶、燥咳、咳膿痰等,都代表肺內有火。去肺火的具體方法如下:食療:煮蘿蔔水、梨水或荸薺水喝。
刮痧:在頸椎向下至肩胛處刮50~100下;或刮胳膊上的肺經,從肘內關節的外側一直到大魚際處,兩邊各刮50~100下。
病例介紹:我今年60歲了,20多年前,患上了急性鼻炎。由於上班忙並且“三班倒”,再加上被家務纏繞,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結果發展成慢性鼻炎。此病致使我經常流鼻涕、打噴嚏,十分難受,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
大約在兩年前,一位少林寺研究少林寺養生醫學的僧醫向我介紹了健鼻操的方法。按照此法經過近一年的治療,困擾我多年的慢性鼻炎居然基本治癒了。此後,我就天天堅持搓揉有關穴位。多年長期堅持下來,不僅原先的慢性鼻炎不再重犯,而且平時也很少傷風感冒了,真的是效果比鼻炎藥還要好。
附:《諸病源候論》裡說做健鼻功的方法是:向東坐定,屏氣連做3次,再用手撚鼻兩孔,可治鼻中疾患,也可通治腳上癰瘡,還可去除涕唾,使鼻道通暢,能分辨香臭。長做此功,嗅覺可以聞達周圍遠處。《諸病源候論》裡又說:蹲坐,合攏兩膝,張開兩腳,吸氣後屏氣,連做5次,可治療鼻瘡。
補肺功:馬禮堂呼吸吐納功。每天上午8~10點、下午3~5點,這個時間是柏樹釋放氧氣的時間,而且柏樹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在柏樹下用鼻子吸氣、嘴巴呼氣,做12次,長期堅持可以補充肺氣不足。
附:摩擦鼻頭兩側可使頭腦清醒
一些為人父母的常來向我請教“為何孩子雖然很用功,但是成績卻始終不理想”,“最近孩子的成績又退步了”等等問題,此時我常會問他們:“是不是孩子的鼻子有了問題了?”
結果答案多半是由於鼻塞或鼻蓄膿症等症狀影響頭腦的思考作用,因此使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有些人連電話號碼或比較長的數字都無法記憶,注意力及記憶力也明顯的不同程度的衰退,因而自認有老化的現象而感到頹喪。事實上這種情形可能都是由於鼻蓄膿症所造成的,只要查明原因就可以施行治療了。
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常會有頭痛、頭重、焦躁不安、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等感覺。若不希望得此令人煩惱的症狀,在此介紹一種最為簡單的方法,它不但可以作為治療用,也可用來防止鼻蓄膿症的產生。
您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做。如果是輕微的鼻炎,只需要兩周的時間,就可以使整個腦部清醒,一切機能恢復正常。
首先將食指放於鼻子兩側,然後上下摩擦,症狀較輕者只需要摩擦36次即可,但對於鼻蓄膿症及過敏性鼻炎者,則摩擦的次數必須再增加一倍。因感冒引起的鼻塞,採用此摩擦法也很有效果,只要摩擦72次,鼻子自然會感到通暢而舒服。
附:1.給鼻子”洗澡”
在都市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與被各種廢氣污染的空氣打交道,這些污染物在鼻腔內留下了大量污垢.在得不到有效清洗的情況下.正逐漸侵害鼻腔粘膜的健康。因此.要經常給鼻子“洗洗澡”。在此特別推薦冷水浴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臉時.用冷水多洗幾次鼻子.可改善鼻粘膜的血液迴圈,增強鼻子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及各種呼吸道疾病。
2.鼻外按摩
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與食指,夾住鼻根兩側並用力向下拉.由上至下連拉12次。這樣拉動鼻部.可促進鼻粘膜的血液迴圈,有利於正常分泌鼻粘液。
3.“印堂”空按摩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在兩眉中間)1 2次,也可用兩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強鼻粘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能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4.鼻內按摩
將拇指和食指分別伸入左右鼻腔內.夾住鼻中隔軟骨輕輕向下拉若干次。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
病能力.預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濕潤,保持粘膜正常。在冬春季.能有效地減輕冷空氣對肺部的刺激.減少咳嗽之類疾病的發生.增加耐寒能力.拉動鼻中隔軟骨.還有利於防治萎縮性鼻炎。
5.迎香”空按摩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若干次。因為在迎香穴位有面部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的分支,是面部神經和眼眶下神經的吻合處。按摩此穴既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迴圈.防治鼻病.還能防治面部神經麻痹症。
6.氣功健鼻
《內功圖說》中有三步鍛煉健鼻功法.兩手拇指擦熱.指擦鼻關36次:然後靜心意守.排除雜念.二目注視鼻端.默數呼吸次數3~5分鐘。晚上睡覺前,俯臥於床上.暫去枕頭.兩膝部彎曲,兩足心向上.用鼻深吸清氣4次.呼氣4次.最後恢復正常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