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夏季吃冷飲、苦瓜等涼性食物多, 進入秋天後如果突然熱補, 腸胃乃至整個肌體會因巨大的反差而不適應, 敏感人群可能會發生腹瀉、發燒等症狀。 雞屬於熱補, 鴨屬於涼補, 較之於雞, 鴨的營養也更全面。 從中醫角度來講, 鴨子的藥性偏涼, 適合在乾燥的秋季作為進補之物;從鴨子的營養角度來講, 鴨子的營養成分多樣化, 符合秋季進補的特點。 因此, 喝鴨湯進補在秋季比較適合。
三類人群宜喝鴨湯進補
中醫認為, 鴨肉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 具有養胃生津、清熱健脾的功效。 鴨肉適宜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
適合喝鴨湯進補的主要有三類人群:平時容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 以及平時比較勞累的中青年人;平時陰虛火旺型的人群, 比如形體消瘦、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等病人;秋季女性的皮膚特別乾燥, 也可以通過喝鴨湯進補。 史鎖芳同時提醒, 有些人是不適合喝鴨湯進補的, 偏于陽虛怕冷的人、患有慢性腸炎的人都不適合。
鴨湯食譜推薦:
陳皮鴨湯
原料:鴨腿肉350克, 幹陳皮、鮮陳皮、蔥、薑、茴香少許。
調料:鹽、味精、料酒、白糖、黃酒。
做法:將鮮陳皮切成丁備用;鴨腿去骨、切塊、洗淨;蔥薑備用。 先把鴨塊汆一下水, 汆水時加一點料酒去腥;鍋中加油, 燒熱後放入蔥絲、薑塊, 煸出香味放入鴨肉;鴨肉炒至表面呈熟色, 煸幹水分後加醬油、幹陳皮絲、茴香及適量的水;大火燒滾後放入黃酒、鹽、白糖, 蓋上鍋蓋改成中小火燜;等到鴨肉酥爛後, 改用大火收濃湯汁, 揀去薑塊、茴香, 出鍋前放入鮮陳皮。
冬瓜薏米燉鴨湯
材料:米, 鴨1/2只, 冬瓜300公克, 薏米1大匙, 老薑50公克, 水800㏄, 鹽1小匙
做法米鴨剁小塊, 放入滾水汆燙2分鐘撈出備用;薏米洗淨, 泡清水1小時, 瀝幹水分備用;老姜去皮切片備用;將作法1~3的所有食材、冬瓜、水和調味料, 放入電子鍋內鍋, 按下「煮飯」鍵, 煮至開關跳起, 掀開鍋蓋撈出浮油及薑片即可。
白果老鴨湯
材料:鴨塊 400g, 白果 10顆, 桂圓幹 5個, 老薑 5g, 鹽 2茶匙(10g)
做法:鴨冼淨切成塊, 白果在水中浸泡後去掉外面的薄皮, 姜切成大片備用;大火燒熱炒鍋, 炒鍋中不用放油, 放入鴨塊和薑片翻炒, 炒至鴨肉的水分收幹, 聞著沒有鴨的腥味, 關火盛出;將炒過的鴨塊放入燉鍋中, 倒入水, 水沒過鴨塊, 開蓋煮, 煮沸後將鴨塊撈出, 將水倒掉;燉鍋中再次加入熱水, 將煮過的鴨肉放入鍋中, 大火煮開, 放入白果、桂圓幹, 改小火燉約一小時, 調入鹽, 就是一款營養豐富的白果老鴨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