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固然好, 但中醫歷來強調運動要適度, 特別是老年人, 不管運動還是休息, 只要過度都不是好事, 要動靜結合, 休作有時。
大家可以想一下身邊的人, 愛動的人中有健康的、長壽的, 可也有身體不好的, 甚至早夭的。 愛靜也是如此, 有健康的人, 也有病秧子。
那麼, 是愛動好, 還是愛靜好呢, 怎樣對身體對健康更有利呢?其實, 仔細閱讀古代中醫經典, 就會發現中醫歷來不是片面強調某個因素的, 而是強調動靜結合, 其精髓應是外動內靜, 身動心靜。
先說說動
《呂氏春秋·盡數篇》記載:“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唐代中醫養生大家、長壽之星孫思邈就體會到運動能夠使“百病除行,
外動的形式多種多樣, 傳統的運動方式帶有濃厚的中醫特色, 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釣魚等等, 還有被動的運動, 即不是鍛煉者自己運動, 而是借助他人之力, 使自己的肌肉關節等發生運動, 眼下比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韓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屬於此類。
現代人的運動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爬山、跑步、散步、各種球類、武術、瑜珈、游泳、蹦迪、蹦極等等,
運動固然好, 但中醫歷來強調運動量要適度, 特別是中老年人, 過度的運動或不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不僅不能保健強身, 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孫思邈就曾經針對老年人的特點, 提出過“養性之道, 常欲小勞, 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強調了運動要適量, 選擇運動方式也要適合自己, 不可看別人選擇什麼方式就一味模仿, 甚至不服老, 強行去選擇年輕人的運動方式, 其結果當然有可能事與願違。
《黃帝內經》也是這樣強調的, 無論什麼運動方式, 過度了都不好,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強調說:“五勞所傷,
再說說靜
與外動相比, 我們更要強調的是內靜。
中醫養生歷來強調心態淡泊平靜, 《黃帝內經》就明確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精神內守, 心安理得, 悠閒自在對預防疾病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樣的人不容易得病,
相反, 如果情緒不好, 不僅對健康不利, 還容易誘發各種疾病。 生活中、小說裡面常寫的急火攻心、憂鬱而死、相思成疾、大喜過望的範進中舉而發癲狂等等都是情緒不佳帶來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