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端午原本是“防疫節”

一根根艾草斜插於每道門的門縫、窗沿, 碧綠的葉子還掛著露水, 像長在門上似的。

張牙舞爪的菖蒲、抱成一團的蒜頭分別懸掛堂心正面牆壁最顯眼的位置, 頗似兩個“門神”調皮可愛;大門旁的火盆裡燒著的幹柏、熏著的蒼術升起嫋嫋香氣與剝開攤放在飯桌的粽葉散發的陣陣清香在屋內自由穿行;小孩子們佩戴著用五色線纏成的內裝白芷、川芎、山柰等傘形科和薑科香草的香包蹦來跑去……

因而, 在端午節起源眾多說法和端午民俗多個版本中, 我認為“衛生防疫說”是端午節最初的功能。 史書上說,

古人用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相匹配, 五月又稱“惡月”, 意為多災多難。 而農曆五月五日又是“重五”, 故而被稱為“毒日”。 傳說這天陰陽之氣相爭十分激烈, 結果陰氣勝出, 邪祟、鬼魅、百毒、瘟疫等各種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病毒乘勢都跑了出來。 於是, 我們的祖先們想盡各種方法攘災避惡。 另外, 在跟野外動植物長期“交往”中, 祖先們目睹了動植物之間也存在“相生相剋”, 因此便在“毒日”採摘確有驅毒且有保健功效的植物回家, 以驅趕蛇、蜘蛛、蠍子、蜈蚣和鬼魅等害人東西, 阻止它們入室危害一家人生命。 久而久之, 端午節掛菖蒲、熏蒼術、插艾葉等便形成了風俗。 足見那些植物和儀式在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多重要。

創造這些民俗的祖先們用插、掛、熏、燒、佩中藥材的方式,

巧妙利用植物之力為家園打造一種衛生安全的防護圈, 提高人的思維和機體的免疫力功能。 這種因勢利導、懂得利用自然之物對抗生存環境的做法, 難道不值得今人防範各種隨時可能發生的流行性疾病借鑒嗎?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