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肝膽濕熱,氣滯血瘀型肝脹的中醫藥治驗

周某, 男, 1971年11月2日生。 2015年1月21初診

主訴:發現HBsAg陽性20餘年, 反復肝功能異常6年, 加重1月。

現病史:患者于1991年體檢發現HBsAg(+), 肝功能正常, 未予診治, 定期複查肝功均正常, 1997年查乙肝兩對半示“大三陽”, 2001年12月複查B超發現脾大長128mm, 門靜脈擴張14.1mm, 堅持在我院傳染科及中醫科門診行中西藥治療, 期間曾行抗病毒治療, 其後定期複查肝功能, 轉氨酶反復波動, 間中伴有黃疸。 2006年7月在我院行肝穿刺活檢術。 病理結果顯示:符合慢性肝炎診斷條件。 近一月複查肝功能時發現轉氨酶升高,自覺無明顯不適。 近一周患者自覺疲勞乏力, 納減,

稍厭油。

體格檢查:神志清, 精神可, 皮膚鞏膜可疑黃染, 蜘蛛痣陽性, 肝掌可疑, 心肺查體無異常, 腹部外形膨隆, 肝脾肋下未及, 無壓痛及反跳痛, 肝區叩擊痛陰性, 腹部移動性濁音(-), 雙下肢無浮腫, 舌紅, 苔黃膩, 邊有齒印, 脈弦細數。

中醫診斷:1.肝著(肝膽濕熱氣滯血瘀)。

西醫診斷: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 。 2.慢性膽囊炎。

治法: 予以清熱利濕、舒肝利膽、養陰涼血為法。

處方:夏枯草15克, 梔子18克, 龍膽草15克, 敗醬草60克, 魚腥草60克, 車前草15克, 生地30克, 白芍90克, 丹皮18克, 赤芍30克, 茵陳60克, 甘草15克, 滿天星60克, 黃芩15克, 黃連9克。 14劑。

複診: 2周後患者神清, 精神可, 一般情況可, 無訴特殊不適, 二便調, 納眠可。 查體:神志清, 精神可, 皮膚鞏膜黃染較前有所消退, 蜘蛛痣陽性, 肝掌陽性,

心肺查體無異常, 腹部外形膨隆, 肝脾肋下未及, 無壓痛及反跳痛, 肝區叩擊痛陰性, 腹部移動性濁音(-), 腸鳴音存在, 雙下肢無浮腫, 舌質淡紅, 苔薄黃膩, 偏厚, 脈弦。 示中醫辨證方面, 患者現有明顯的濕熱之象, 舌苔較前增厚, 濕熱之象較前明顯, 中藥湯劑方面守上方, 去龍膽草, 加薏苡仁20克, 雞骨草30克, 茯苓20克, 加強利濕, 丹參15克, 活血通絡, 余維持原治療方案。 後患者病情好轉, 凝血功能改善。

心得體會:

該患者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出現病勢加重傾向, 此時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加強了涼血養陰治法, 使得病情改善。

根據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得出, 當肝病病情發展至伴見凝血功能紊亂時, 當處於溫病營血分證階段。 並貫測中醫“治未病”中已病防傳、病盛防危的思想,

主張對此類病人應早期介入治療, 在其尚未有出血事件的發生時, 採用養陰益氣、涼血活血之法, 以期早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預防出血事件發生、預防併發DIC等危急重的情況發生, 不應局限於出血後的治療, 並在過去的臨床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