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腸傷寒“蓄血證”治驗一則

馬某, 男, 60歲。 1982年夏暑之際, 因罹患“腸傷寒”在當地醫院予抗生素治療後, 身熱已退, 但仍瀉下紫黑色稀便數百毫升, 神志漸昏沉, 因家中經濟拮据, 出院回家準備後事。 適逢單兆偉回鄉, 遂延請其診治。 察其面色萎黃, 神志昏蒙, 少腹脹滿, 按之堅硬, 幹嘔無物, 舌質紅絳, 苔灰黑乏津, 大便幹結, 四五日一行, 寸脈沉細有力。 脈證合參, 合仲景之“蓄血證”。

處方:桃仁12克, 生大黃(後下)12克, 芒硝(沖入)6克, 桂枝5克, 三七粉(沖入)6克, 仙鶴草40克, 石菖蒲12克, 炙甘草5克。 1劑, 水煎服。

二診:1劑藥後, 下紫黑色便約半痰盂, 腹滿堅硬旋即解除, 翌日神志轉清,

繼以上方半劑, 加蘆根100克, 西洋參(另煎兌入)3克。

三診:三天后病癒大半, 再以歸芍六君子湯補益氣血, 化痰散結, 以善其後。 處方:黨參10克, 炒白術10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5克, 陳皮5克, 法半夏6克, 當歸10克, 炒白芍15克, 15劑。 藥後病幾乎痊癒。 隨訪半年, 已能勞作。

按:腸傷寒一病, 系由感染傷寒沙門氏菌所致, 在溫病學中歸屬于“濕溫”之範疇。 既往病死率較高, 主要死亡原因為腸穿孔、腸出血等。 桃核承氣湯出自《傷寒論》, 其文曰:“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應用該方, 其辨證要點為“少腹急結, 其人如狂, 血自下”。 本案患者神志昏蒙, 似不符“其人如狂”之證,

但單兆偉認為, “狂”與“昏”皆為神志之變, 且患者已備少腹堅滿、便下黑血之候, 故不必拘泥仲景之原文, 蓄血證是矣。

桃核承氣湯治下焦瘀熱並見之證, 本案患者雖身熱已退, 但其舌質紅絳, 苔灰黑無津, 便幹難解, 則熱象顯見矣。 選用此經方, 亦需根據該患者具體情況靈活加減。 方中桃仁、大黃並用為君, 瀉熱攻下與活血化瘀同施, 直達下焦, 瘀熱並治。 桂枝通行血脈, 助桃仁破血消瘀;芒硝瀉熱軟堅, 助大黃下瘀瀉熱, 共為臣藥。 炙甘草調理脾胃, 緩諸藥峻烈之性, 以為佐使, 全方共奏破血下瘀之功。 此案中桂枝用量較小, 因患者熱病之後, 體內仍有瘀熱, 而桂枝性溫, 故宜減量用之。 方中大劑量仙鶴草、三七並用, 乃破血下瘀中寓止血之意,

以防破血太過, 更傷正氣。 溫病後期, 正氣虛弱, 首診方藥峻猛, 二診時以大劑量蘆根清其餘熱, 生其津液, 西洋參益氣生津, 佐以扶正, 中病即止。 三診時瘀熱已蕩平, 立法處方扶正為主, 改用歸芍六君重在氣血雙補。 此案例病證較重, 雖已病入膏肓, 單兆偉辨證得之肯綮, 果斷以經方化裁治之, 綜觀整個診治過程, 用藥隨證不斷變化, 而收起死回生之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