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冬季防中風應關注頸動脈亞健康

冬季來臨, 氣溫驟降, 又到中風的高發期。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直至閉塞, 或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栓塞, 被認為是造成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原因。 臨床研究發現, 30%-50%的中風與頸總動脈分叉處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有關。 粥樣硬化斑塊造成頸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 患者發生中風的危險性也越高, 狹窄程度小於70%的患者每年發生中風的危險性為2.1%, 而狹窄程度超過70%時, 患者每年發生中風的危險性可高達10%。

雖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早期並無臨床症狀, 稱之為“亞臨床”或“亞健康”階段,

但此時已埋下了中風的“禍根”。 隨著硬化斑塊增大導致動脈狹窄超過70%或是伴有頸動脈小栓子脫落時, 就可能出現昏厥、一過性黑矇、肢體麻木, 乏力甚或癱瘓。 這些症狀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一般不超過24小時。 醫學上稱之為小中風。 約有1/3的缺血性中風發病前會有小中風發作。 此階段若不積極干預, 嚴重的腦梗塞將會在短期內不期而至。

因此, 在年齡超過50歲, 有吸煙史和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腦缺血高危人群中推薦頸動脈超聲、弓上MRA等進行篩查是降低中風發病率的重要措施。 必要時還可以做腦血管造影檢查。

如果篩查陽性, 頸動脈狹窄超過70%, 且硬化斑塊表面凹凸不平、質地不均, 或有潰瘍、斑塊內有出血,

對於這類患者除了控制危險因素和藥物治療外, 外科介入採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很好的選擇。 切除發生粥樣硬化病變的頸動脈內膜, 既可消除導致腦血管堵塞的栓子來源, 同時又增加了腦血管血流, 是治療頸動脈狹窄防止腦梗塞的標準術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