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 男女的發病比例約為4 1, 因為男孩的語言發育較 女孩遲緩, 這個比率不算小。 但是, 在孩子的口吃現象中, 約80%能自然康復, 只有20%會持續到成年。 其中, 家長的溝通引導起關鍵作用。
兒童口吃宜在五歲內治療:
口吃俗稱“結巴”, 多在幼兒期形成。 專家說, 口吃大多在5歲以內發生, 且有突發性。 全世界有1%的人患有口吃, 卻有4%的人在童年時代出現過口吃。 口吃的形成原因中, 心理因素很明顯。
專家認為, 口吃本身是種心理疾病。 臨床常見的病例中,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 父母關係不好, 經常吵架、打架,
孩子之間互相模仿、經常和口吃的人接觸等, 也可導致兒童出現口吃。 此外, 孩子在學習說話的階段, 常有發音不准或咬字不清的情況, 或者說話斷斷續續, 父母如果過多矯正, 學孩子說話, 會使孩子產生心理壓力, 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的速度, 就會出現口吃。 口吃沒有遺傳性, 之所以有些家族中有口吃的, 孩子也容易出現口吃, 多是幼兒的模仿天性造成, 只要及時糾正, 一般都可以調整過來。
50%的口吃患者于5歲前發病, 而1~3歲的小兒在情緒緊張時出現一時性的口吃是比較多見的, 那麼糾正兒童口吃的方法有哪些:
當孩子發生“口吃”時, 大人對“口吃”的正確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鼓勵孩子在公共場合多說話, 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其樂觀向上、心胸開闊的精神情操。
教育孩子不要模仿他人口吃, 告訴她這樣是錯誤的, 也是不禮貌的。
及時對其進行語言訓練, 使孩子減少緊張情緒, 放鬆頸部, 面部和全身肌肉, 注意調節自己的呼吸, 慢慢地說。
成人和孩子說話時, 節奏要慢, 吐字要清晰, 使孩子聽清楚, 提醒孩子想好了再說, 不要著急, 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當他重複或拖延時, 要安靜的聽著, 不要打斷她或斥責其停下來說, 讓孩子感到她有足夠的時間把話說出來。
創造一個輕鬆、和藹和溫馨的生活環境,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呵護, 多陪孩子一起遊戲、說兒歌、講故事, 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自由的說、盡情的說, 緩解緊張的心理、煩躁情緒, 增強自信, 加速“口吃”的矯治過程。 如果能根據情況, 找出原因, 對症矯治, 孩子的口吃一定會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