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營衛氣血的具體含義

營、衛、氣、血, 是經脈循行中, 統一的功能與物質。 營、衛是功能, 氣、血是物質。 營、衛、氣、血, 是由天氣與地氣結合而成。 肺氣通於天, 故司呼吸。 脾氣通於地, 故化飲食。 脾、胃為中焦, 而脾胃吸收食物的精華, 由中焦蒸發上升, 與天氣相合化為氣血, 由肺循行全身。 營衛, 亦在氣血之間。

《靈樞經》營衛生會篇說:“人受氣于谷, 谷入於胃, 以傳於肺, 五臟六腑, 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在脈中, 衛在脈外”。 這是說明營衛是由地氣之五穀, 經過脾胃的運化而入於肺, 與天氣相合(即地氣與天氣相合, 肺司呼吸與天氣相通)。 營在脈中,

叫營血;衛在脈外, 叫衛氣。 衛氣, 即衛外;營血, 即營內。 衛外, 即經脈之伸張;營內, 即經脈之收縮。 衛氣伸張為陽, 營血收縮為明。 所以, 營、衛、氣、血, 在經脈中的循行是營衛功能和氣血物質的相互統一, 都產生於天氣與地氣的結合。 決氣篇說:“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是赤而為血”。 這是指出血產生於中焦的脾胃, 它是通過氣化而後變為血。 邪客篇說:"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於脈, 化以為血, 以營四末, 內注五臟六腑”。 這一段是說營的作用, 由收縮功能使經脈中循行的血, 起到內滲變化, 因而, 灌溉於外部肢體, 內注於五臟六腑, 全身無不受其營養。

《素問經》痹論篇說:“衛者水穀之悍氣也。 其氣慓疾滑利, 不能入於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薰於盲膜(五臟之間膈中的膜), 散於胸腹”。 根據這段經文, 衛氣是分佈在脈外, 由於衛的作用伸張功能, 使經脈循行中的氣, 起到外排變化, 因而, 把全身包括外在肢體與內在臟腑的代謝廢料, 排泄於體外。

營的收縮與衛的伸張, 和呼吸與脈的搏動, 具有一致性作用。 呼吸相應的全身呼吸, 脈的搏動相應的全身脈在搏動, 衛的伸張, 營的收縮, 相應的全身收縮和伸張, 這就形成呼吸、脈搏、營衛全身統一的伸張和收縮。

營、衛的伸張與收縮, 與橈動脈寸、關、尺三部的脈動相一致。 因而, 從切診中就可測知五臟六腑的氣化反應。 由此也就證明:“營在脈中”和“衛在脈外”的收縮與伸張, 對經脈氣血循行所起的作用。 即營內, 營養正氣。 衛外, 防衛外部邪氣的侵襲。

營、衛的收縮與伸張運動, 也就是人體的生命運動。 為了對營衛收縮、伸張運動, 作進一步的理解, 在這裡有必要把針刺補瀉方法的一些理論認識和實際操作加以闡述。

針刺, 對待邪氣與正氣, 是用之以補瀉。 而瀉邪補正的區別原則, 是:邪氣實, 進行瀉法;正氣虛, 進行補法。 對於補瀉的具體措施, 按針灸文獻的要求“從衛取氣”(為之瀉)。 即針刺的手法, 使衛的伸張功能, 由穴位裡把邪氣排出於體外。 瀉法, 在具體操作上, 慢插針一次, 由淺到深(為靜手法)。 這樣符合針灸文獻上所說“刺衛無傷營”的要求。 而後3次, 由深到淺, 快提針, 從而, 達到從衛取氣的瀉法。

文獻對於補法的要求“從營置氣”。 還要求“刺營無傷衛”。 具體操作, 慢提針一次,

由深到淺。 這就與刺營無傷衛的要求是一致的。 快插針3次, 由淺到深。 這樣就達到從營置氣。

從衛取氣快提針, 即加強衛的伸張功能, 通過伸張而達到排驅邪氣。

從營置氣快插針, 即加強營的收縮功能, 通過收縮而達到扶助正氣。

營、衛、氣、血的循行, 正是人體生命的繼續。 生命的繼續過程, 包含著新陳代謝的內容。 在新陳代謝過程中, 營、衛、氣、血, 既把營養成分供給了臟腑與肢體, 又把其廢棄成分排出於體外, 這就是營、衛、氣、血, 在經脈循行中的主要功能(衛在脈外, 營在脈中)的特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