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 中醫又稱為纏腰火龍。 其病因多因肝火妄動, 濕熱內蘊所致。 所以, 飲食偏方要講究清熱解毒, 消腫生肌, 活血止痛。 下面一起來看看其偏方有哪些?
1、毒瘀並解方
黃芩10~15g, 山梔10~15g, 莪術10~15g, 元胡6~10g, 豬苓15~30g。 將上藥(除元胡外)用水浸泡30分鐘, 先將元胡放入, 煎20分鐘, 再與餘藥同煎30分鐘, 每劑煎2次, 將所得藥液混合。 每日1劑, 分2次溫服。 服用本方時, 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黃芩性味苦寒, 清熱解毒, 燥濕瀉火, 用以為君;山梔為臣, 與黃芩共奏清熱解毒之效;莪術行氣破血, 消積止痛;元胡活血散瘀, 行氣止痛, 二者為佐藥, 共奏疏達氣血之瘀滯而止痛之功效。
2、活血散瘀湯
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藥、木香、枳殼、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藍根。 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 煎30分鐘, 每劑煎2次, 將所得藥液混合。 每日1劑, 分2次溫服。 服用本方時, 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此證多屬毒邪偏盛, 雖經治療, 毒熱未盡或氣陰兩傷致氣滯血瘀。 桃仁、紅花、丹參、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殼、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佐以紫草、板藍根清解餘毒, 全方共奏行氣活血, 通絡止痛之功。
3、烏梅丸加減
烏梅30g, 附子3g, 肉桂2g, 細辛2g, 乾薑3g, 黨參18g, 當歸9g, 黃連6g, 黃柏15g, 黃芩12g, 木香12g, 甘草5g。 每日1劑, 水煎服。
烏梅丸現代多收入驅蛔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