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熱怎麼調理
脾虛濕熱治療原則採用清熱化濕, 理氣和中。 主方清中湯。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 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 陳皮、甘草理氣和胃。 熱盛便秘者, 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 加厚樸、大腹皮。
若濕熱並重, 腹痛痞滿, 嘔吐不納, 舌白或黃, 渴不引飲, 大便泄瀉, 小便不利, 或赤而短, 舌苔黃滑者, 治療原則清熱與燥濕並行, 宜辛開清解法, 可用王氏連樸飲。 方藥:厚朴、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 方中黃連、梔子苦寒, 清熱瀉火燥濕。 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藥相配, 苦溫與辛溫並用,
若脾胃濕熱證、濕偏重證, 擬清利濕熱, 宣暢氣機, 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仁、半夏。 若寒熱互結, 幹噫食臭, 心下痞硬, 可用半夏瀉心東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 濕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 “急則治標”, 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 健脾助運為輔。
脾虛如何治療
與其他臟腑相同, 脾臟的虧損也是由我們平時的不注意引起的, 但也可以通過我們平日的某些好習慣進行保養。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因此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而當天氣轉涼, 則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睡覺時蓋好被褥, 防止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病, 從而間接損害脾臟。 另外, 少吃寒涼食物和大量瓜果也十分重要, 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而消化道不適的人則可以選擇少食多餐, 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 少吃油膩食物。
文中小編已經為大家整理了脾虛濕熱如何調理的一些相關內容, 此外想要徹底治療脾虛濕熱, 那麼調理好脾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多多注意脾臟的保養, 這樣才能告別脾虛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