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教你練習太極拳的按竅運身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功夫, 眾多武術名家都為之參悟多年, 那麼你聽說過太極拳的“按竅運身”麼?你知道怎麼做到“按竅運身”嗎?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什麼是按竅運身

“以心行意, 按竅運身”的理論, 是已故吳式太極拳技擊藝術大師王培生先生, 在總結數十年體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傳統太極拳在體、用兩個方面, 都非常強調“以心行意, 以意導氣, 以氣運身”。 王培生先生在實踐中體悟到的“按竅運身”, 要比“以氣運身”更具體, 更好掌握。 實踐證明, 用這一理論指導健身和技擊,

作用更為顯著。 王培生先生天才地提出的這一新理論, 是對前人太極拳理論的一個補充、完善和發展, 是對太極拳理論研究的一大貢獻。

“按竅運身”, 就是在拳術的體、用中, 先將意念注於一個穴位, 讓內氣自然向此聚合。 隨之自會循經絡運行, 內動外隨, 細心體察, 向上則如氣蒸騰, 向下則如水洇沙, 極為細膩有趣。 純熟之後, 在健身上可以有效的通經化瘀, 起到針灸、按摩的作用;在技擊上因為我之內氣, 在體內細膩不停的流動, 使對方之勁力無法落到實處, 讓對方感到如攀沙山, 如陷泥潭, 蹬不上勁, 抬不起腿, 邁不開步。 功夫上身之後, 越練越精, 可達到“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的神明境界。 但是在實踐中, 如何實施“按竅運身”的練法,

目前還沒有見到系統、具體的文字闡釋。

關於“按竅運身”的理論, 在太極拳體、用實踐中怎樣具體運用, 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比如人周身有360多個穴位, 以王培生先生創編的《吳式簡化太極拳》37式而言, 有178個動作, 很多動作還要分解出很多小動作, 這麼多動作練起來怎樣想?是一個動作想一個穴位, 還是按照運動路線把分佈在肢體上的所有穴位都要一個個想到, 還是重點選擇幾個主要穴位, 所選定的某個穴位應用於某一動作, 對健身和防身有什麼效果, 要表述清楚, 需要通過反復長期的實踐體悟和大量的功效實例做佐證, 還要用大量的文字、圖片來說明。 這是一個大的關於人體文化和人體科學的研究課題。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具體落實“按竅運身”的練法?我認為應該從先粗後細, 先重點後一般, 先原則後具體的方法入手, 慢慢的學習、實踐、體悟、運用“按竅運身”的練法。 比如先不涉及每個動作, 先從吳式太極拳在體用上的一些不變的原則入手, 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所謂不變的原則, 就是吳式太極拳在演練和使用時, 從預備式到收式整個過程中, 無論是動式還是靜式, 從始至終都要保持的姿態和運動程式。 吳式太極拳在體用中有哪些不變的原則呢?我初步歸納了六個:

一、三融四墜腹內松

三融:即頭融天, 腳融地, 胸融空。 四墜:即肩(肩井穴)往腰(命門穴)上墜, 腰(命門穴)往胯(環跳穴)上墜, 胯(環跳穴)往膝(陽陵泉穴)上墜, 膝(陽陵泉穴)往腳(解穴溪)上墜。

腹內松:就是氣沉丹田。

具體地說:腳融地, 是想腳下生根, 深紮八荒, 意念越深越遠越好。 腳融地, 把意念放在解溪穴, 要細心體會根紮八荒之意境, 想像樹根融紮地到極遠處時, 再把意念轉移到湧泉穴, 意想回吸大地之精華, 通過“樹身”蒸發到“枝葉”;

頭融天, 是提起精神, 想像頭顱把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四肢關節都一節一節拉直、斷開。 拳論曰“精神能提得起, 則無遲重之虞, 所謂頂頭懸也”。 頭融天, 把意念放在大椎穴, 要細心體會“大樹參天生長”的氣勢。 意念越高越大越好。 枝繁葉茂根系會更加發達。 想大樹參天生長之勢融插到極限時, 在把意念轉移到百會穴, 意想回吸宇宙之精華通過“樹身”洇潤到“樹根”。

胸融空, 是把意念放在膻中穴。 做靜、綿、深、長的深吸氣, 極力擴大胸容, 通過深吸氣意使脊髓和脊髓腔壁分開, 肌肉和骨骼分開, 皮膚和肌肉分開, 全身毛髮都要豎起來。 想像整個身體像一個從內向外一層層都充足了氣的皮球, 在深吸氣胸容不斷擴大時, 要細心體會“如沐春風”的感覺。 待胸容擴大到極限時, 稍停再做悠、緩、細、勻與吸氣等速的呼氣, 開始進入四墜, 是把意念先放在肩井(穴)。 然後想像三融之氣化為潤物無聲的春水, 通過肩井穴, 依次向全身的骨髓、肌肉洇潤, 上肢到十宣穴(十指端), 軀幹到命門(穴)、下肢到環跳(穴)、陽陵泉(穴)、解溪(穴), 慢慢把全身骨骼內外都融化為流水。 要細心體會“枝繁葉茂花果飄香”的美景盛況。

三融,是“內固精神,外視安逸。”“無形無像,全身透空”。想三融可以有效的調整脊椎力學失衡,防治多種疾病。可以使腦、脊組織放鬆,達到除張化瘀,健腦益智的效果。想三融,是親天,是神向上、向外,是天地分開。想四墜,是敬地,是形向下、向外,是天地交融。

三融、四墜,是三才合一,如天罩地,如地包天,覆陰而抱陽。人與萬物同在天地間孕育、變化。天是父親,地是母親,天地就是我,我既是天地,浩瀚杳杳,雜念皆無,只有一氣尚存。三融四墜也是一種掤勁。

腹內松。就是在想三融四墜之後,再把意念轉移到命門穴,腹自回收,意念全部收回丹田,想像自己是一把打開的雨傘,又收了回來。整體感覺像是站立在停泊于水中的船上,有點輕微搖晃,即進入太極佳境。三融是神,四墜是意,腹內松是氣,全身內外隨神、意、氣之開合是力。“三融四墜腹內松”就是一個大的周天迴圈。是神、意、氣、力的化合。

三融四墜腹內松,是一種靜態表現,主要用於太極拳的預備式,也是效果極佳的內功修煉方法。行拳過程在所有動作的運行和定勢也都要儘量保持“三融四墜腹內松”的良好狀態。

二、“公轉自轉氣騰然”

公轉自轉是太陽與地球公轉同時自轉的運動規律。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運動規律,即是吳式太極拳動態的表現特點。只要動就要用意使周身所有關節都要以腰椎(命門穴)為圓心進行公轉同時自轉。以頭為領導的上體運動是公轉,以尾骶骨為領導的下體運動是自轉。

公轉與自轉是相互反方向運動,是身如擰繩、首尾相合、如貓尋尾的運動,是效法自然運動規律的運動。從整個身體看像是一個打足了氣的皮球。從每個局部看又像是一部具有九曲軸,萬向輪的機器,無微不利。公、自轉時要保持三融四墜的狀態和腹內松靜的妙感,意要向內、向下,神要向外、向上。公轉自轉氣騰然,是一種動態的表現。

三、“內導外隨神領形”

就是太極拳先輩在拳論中所強調的“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太極拳哲理性拳術,是實用意念拳,是頭腦功夫,是用意不用力的拳術。每個式子都要先想後作,先看後行。要用心意引導內氣,以內氣帶動肢體。以眼神(包括內視與外視)領導著肢體的運動方向。

“內導外隨”是以陰面的穴位、經絡從下向上或從上向下,帶動著陽面的穴位、經絡乃至整個肢體緩慢運動。其運動意念(路線)在體內時,以內視神的領導為主,其運動意念(路線)超越體外,向前後左右運行時,則以外視神的領導為主。內導外隨神領形,是吳式太極拳整體運動特點。

四、“按竅運身水洇沙”

“按竅運身”的理論是王培生老師的創造,“如水洇沙”的練法是我多年修煉吳式太極拳和研究拳理拳法過程中的一種頓悟。《十三式行功心解》強調“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太極拳打手要訣》曰:“節節貫穿,虛靈在中。” 按竅運身,就是在體用時選擇一個主要穴位,帶動內氣在肢體內緩慢運動;如水洇沙,就是要想像內氣在肢體內的運動是以如水洇沙(由上向下)或如氣蒸騰(從下向上)的形式邊洇邊走,細膩入微,可以達到“想穴除疾,細膩化瘀”的保健功效。按竅運身水洇沙,是內氣在意念支配下的運行特點。

五、“單腿負重川字步”

就是在每個拳式的體用上,都要把重心垂直在一條腿上,虛實要分的十分清楚;前進後退的運動路線都呈川字步型,定勢時兩足像是踏在兩條軌道上。充分體現出拳論中“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要求。單腿負重川字步,是吳式太極拳獨具的步法特點。

六、“以腰使手走螺旋”

就是在整個行拳過程中無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舉手、投足都以腰為主宰,以腰為驅動。手足都不要主動伸屈,更不能盲目伸屈,不能出現分力和勉強之力。是渾然一氣的整勁。並且運動的路線成螺旋形。以腰使手走螺旋,是吳式太極拳運動程式和路線的表現。

上述六個不變的原則歸結起來為如下歌訣:三融四墜腹內松,公轉自轉氣騰然,內導外隨神領形,按竅運身水洇沙,單腿負重川字步,以腰使手走螺旋。

一、三融四墜腹內松”的理想穴位是:松解溪,腳融地,根紮八荒;想湧泉,水上行,如氣蒸騰,松大椎,頭融天,參天生長;想百會,氣下沉,如水洇沙。松膻中,胸融空,如沐春風;天地分,無形象,全身透空。松肩井,身四墜,天地交融;尊天地,孝高堂,泉清水淨。松命門,腹(神闕穴)自收,周身蕩漾;靜如此,動亦然,太極佳境。

二、“公轉自轉氣騰然”的理想穴位:腰(命門穴)為軸,閭(長強穴)追肘(少海穴),公轉自轉;動轉時,神(神庭穴)內斂,氣要騰然。

三、“內導外隨神領形”的理想穴位:陰(陰面的穴位經絡)內導,陽(陽面的穴位、經絡)外隨,動與神合;上想下,下想上,前後皆然。

四、“按竅運身水洇沙”的理想穴位:想要穴,聚內氣,緩慢濡潤;極柔軟,極松靜,如貓捕鼠。

五、“單腿負重川字步”的理想穴位:想命門(穴),找環跳(穴),中正安舒;欲進退,想肩井(穴),沉肘(少海穴)動步。

六、“以腰使手走螺旋” 的理想穴位:手腳動,以腰控,先開後合(肩井穴與環跳穴之開合);內抽絲,外螺旋,虛實分清。

太極拳的養生作用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太極拳有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如何練習太極拳的“按竅運身”應該有了充分的認識,太極拳的練習重在堅持不懈,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終難有所成!

三融,是“內固精神,外視安逸。”“無形無像,全身透空”。想三融可以有效的調整脊椎力學失衡,防治多種疾病。可以使腦、脊組織放鬆,達到除張化瘀,健腦益智的效果。想三融,是親天,是神向上、向外,是天地分開。想四墜,是敬地,是形向下、向外,是天地交融。

三融、四墜,是三才合一,如天罩地,如地包天,覆陰而抱陽。人與萬物同在天地間孕育、變化。天是父親,地是母親,天地就是我,我既是天地,浩瀚杳杳,雜念皆無,只有一氣尚存。三融四墜也是一種掤勁。

腹內松。就是在想三融四墜之後,再把意念轉移到命門穴,腹自回收,意念全部收回丹田,想像自己是一把打開的雨傘,又收了回來。整體感覺像是站立在停泊于水中的船上,有點輕微搖晃,即進入太極佳境。三融是神,四墜是意,腹內松是氣,全身內外隨神、意、氣之開合是力。“三融四墜腹內松”就是一個大的周天迴圈。是神、意、氣、力的化合。

三融四墜腹內松,是一種靜態表現,主要用於太極拳的預備式,也是效果極佳的內功修煉方法。行拳過程在所有動作的運行和定勢也都要儘量保持“三融四墜腹內松”的良好狀態。

二、“公轉自轉氣騰然”

公轉自轉是太陽與地球公轉同時自轉的運動規律。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運動規律,即是吳式太極拳動態的表現特點。只要動就要用意使周身所有關節都要以腰椎(命門穴)為圓心進行公轉同時自轉。以頭為領導的上體運動是公轉,以尾骶骨為領導的下體運動是自轉。

公轉與自轉是相互反方向運動,是身如擰繩、首尾相合、如貓尋尾的運動,是效法自然運動規律的運動。從整個身體看像是一個打足了氣的皮球。從每個局部看又像是一部具有九曲軸,萬向輪的機器,無微不利。公、自轉時要保持三融四墜的狀態和腹內松靜的妙感,意要向內、向下,神要向外、向上。公轉自轉氣騰然,是一種動態的表現。

三、“內導外隨神領形”

就是太極拳先輩在拳論中所強調的“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太極拳哲理性拳術,是實用意念拳,是頭腦功夫,是用意不用力的拳術。每個式子都要先想後作,先看後行。要用心意引導內氣,以內氣帶動肢體。以眼神(包括內視與外視)領導著肢體的運動方向。

“內導外隨”是以陰面的穴位、經絡從下向上或從上向下,帶動著陽面的穴位、經絡乃至整個肢體緩慢運動。其運動意念(路線)在體內時,以內視神的領導為主,其運動意念(路線)超越體外,向前後左右運行時,則以外視神的領導為主。內導外隨神領形,是吳式太極拳整體運動特點。

四、“按竅運身水洇沙”

“按竅運身”的理論是王培生老師的創造,“如水洇沙”的練法是我多年修煉吳式太極拳和研究拳理拳法過程中的一種頓悟。《十三式行功心解》強調“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太極拳打手要訣》曰:“節節貫穿,虛靈在中。” 按竅運身,就是在體用時選擇一個主要穴位,帶動內氣在肢體內緩慢運動;如水洇沙,就是要想像內氣在肢體內的運動是以如水洇沙(由上向下)或如氣蒸騰(從下向上)的形式邊洇邊走,細膩入微,可以達到“想穴除疾,細膩化瘀”的保健功效。按竅運身水洇沙,是內氣在意念支配下的運行特點。

五、“單腿負重川字步”

就是在每個拳式的體用上,都要把重心垂直在一條腿上,虛實要分的十分清楚;前進後退的運動路線都呈川字步型,定勢時兩足像是踏在兩條軌道上。充分體現出拳論中“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要求。單腿負重川字步,是吳式太極拳獨具的步法特點。

六、“以腰使手走螺旋”

就是在整個行拳過程中無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舉手、投足都以腰為主宰,以腰為驅動。手足都不要主動伸屈,更不能盲目伸屈,不能出現分力和勉強之力。是渾然一氣的整勁。並且運動的路線成螺旋形。以腰使手走螺旋,是吳式太極拳運動程式和路線的表現。

上述六個不變的原則歸結起來為如下歌訣:三融四墜腹內松,公轉自轉氣騰然,內導外隨神領形,按竅運身水洇沙,單腿負重川字步,以腰使手走螺旋。

一、三融四墜腹內松”的理想穴位是:松解溪,腳融地,根紮八荒;想湧泉,水上行,如氣蒸騰,松大椎,頭融天,參天生長;想百會,氣下沉,如水洇沙。松膻中,胸融空,如沐春風;天地分,無形象,全身透空。松肩井,身四墜,天地交融;尊天地,孝高堂,泉清水淨。松命門,腹(神闕穴)自收,周身蕩漾;靜如此,動亦然,太極佳境。

二、“公轉自轉氣騰然”的理想穴位:腰(命門穴)為軸,閭(長強穴)追肘(少海穴),公轉自轉;動轉時,神(神庭穴)內斂,氣要騰然。

三、“內導外隨神領形”的理想穴位:陰(陰面的穴位經絡)內導,陽(陽面的穴位、經絡)外隨,動與神合;上想下,下想上,前後皆然。

四、“按竅運身水洇沙”的理想穴位:想要穴,聚內氣,緩慢濡潤;極柔軟,極松靜,如貓捕鼠。

五、“單腿負重川字步”的理想穴位:想命門(穴),找環跳(穴),中正安舒;欲進退,想肩井(穴),沉肘(少海穴)動步。

六、“以腰使手走螺旋” 的理想穴位:手腳動,以腰控,先開後合(肩井穴與環跳穴之開合);內抽絲,外螺旋,虛實分清。

太極拳的養生作用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太極拳有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如何練習太極拳的“按竅運身”應該有了充分的認識,太極拳的練習重在堅持不懈,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終難有所成!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