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很高, 自然出現很多練習的方法和要求, 那麼你知道太極拳的“身具五弓”是什麼意思麼?你知道在練習太極拳身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地方麼?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太極拳要求我們“一身備五弓”。 古代陳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公有詩雲:擊首尾動精神貫, 擊尾首動脈絡通, 當中一擊首尾動, 上下四旁扣如弓。 上下之弓謂之“身弓”, 四旁之弓即“四肢弓”, 合起來就是“身備五張弓”。 弓拉起來才有了棚勁, 才能力撐八面, 勁射四方。 因此, 學習太極拳明白身體五張弓的形成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雙臂弓
上肢弓就是雙臂弓。 雙臂弓的弓稍是腕關節和肩關節, 弓背是肘關節。 人體的這兩張弓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動的, 那就是手;而另一端與軀幹相連, 則相對固定, 那就是肩。 整個上肢我們稱手為梢節, 肘為中節, 肩為根節。
應該發揮手的靈巧和自由的長處, 所以我們規定了“以手領勁”的原則。 手是我們攻防的前沿士兵, 如果需要手到一個指定的地方去, 就要直奔主題。 如果還要靠肩來帶動的話, 便是捨本逐末。 手的運行還要有個“度”, 手伸得過遠, 手臂拉直了, 便是弓弦斷了;手收得過近, 肘彎夾角小於了九十度, 便是弓背折了。 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導致臂弓失去作用。
另一個弓稍是肩關節。 要做到松肩、拉肩,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沉肩。 肩部要向外拉開, 腋下要空。 只有做到了腋下空, 肩關節才能夠起落靈活, 運轉自如。 這裡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將自身的力通過兩臂弓的弓背輸送到手上攻擊對方, 對方也可以將他的力通過我的雙臂弓弓背送到我的肩上, 因此有“制人先制肩”的說法。 在技擊對抗中, 當我的肩部受力時, 不外乎三種情況:一種是我大臂向內, 謂之懈肩;第二種是我大臂向外, 謂之翻肩;第三種是我大臂後抽, 謂之聳肩。 肩部唯一正確的運動方式是沉肩、松肩, 只有這樣, 才能保證兩臂弓的中正圓滿。
弓的形成重在弓背, 這個弓背不能軟, 不能飄, 更不能折, 就是說要“繃緊”。 如果要做到這一點,
人的上肢是我們進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 雙臂弓的形成, 使我們有了合理的縱深防禦陣地。
二、雙腿弓
下肢弓是雙腿弓。 雙腿弓的兩弓稍是踝關節和胯關節, 膝關節是雙腿弓的弓背。 胯關節與腳跟之間形成無形的弦。 由於下肢的功能不僅是要將雙足蹬地的力量傳遞到腰胯, 還要承受身體本身的重量, 所以稍節(腳趾)運行的幅度較小(一腿攻擊時除外)。
雙腿弓的另外一個弓稍是胯。 胯是腰腿的結合部, 它的關節也是相對固定的, 可以有限制地旋轉。 腿弓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軀幹, 完成進、退、顧、盼、定各個方位的移動。 在松胯的前提下, 腰腹部能夠象中軸一樣活動自如。 松胯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鑰匙。 沒有松胯, 雙腿弓與身體便是脫節的;沒有松胯, 腳蹬地的反作用力就不能送到腰部進行重新分配;沒有松胯,腰脊的轉動便是僵硬的。因此這個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難練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人們常說扣膝合襠,扣膝襠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人的拳式是否正確,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扣的,襠是不是圓的。如果一個拳式看著不順眼,那問題一定是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象擀餃子皮一樣向外擀內輾,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裡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裡合。這樣,你的雙腿弓才能始終不飄不擺,不搖不晃,張弓飽滿,顧盼輕靈。
雙腿弓又稱下盤,下盤好,便會有重心下沉,身形穩固。具備了雙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動和步法的轉化就會顯得順遂和輕靈。進攻時有利於勁整、協調;防守時則便於顧盼和調整。
三、腰弓
腰弓又稱身弓。太極拳要求我們: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裡裹。這樣,胸椎與尾椎內含裡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身弓。我們知道,人有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尾椎孩提時是五節,隨著生長發育逐漸鈣化為一節又叫底椎。身弓的兩弓稍是胸椎的第一節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條件。首先要求我們下齶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頸椎豎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裡包的感覺。這樣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在含胸的同時,通過塌腰,底椎要向裡裹,這樣才能使重心下沉,才會有“牽動往來氣貼背”的感覺。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叫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身弓撐起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勢如不倒翁。
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是翻臀,一翻臀,身弓便沒有了,連鎖的反應是脊椎前頂,胯根填起,全身僵硬。只有刻意地去斂臀,百會穴虛領,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協調才能有保證。否則,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便是散亂的。我們說過腰是一個力的分配站,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要經過腰的分配,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備,怎麼能從容地進行分配呢?而太極拳所特有的爆發力便永遠難以產生,因為上下四弓永遠是脫節的。
五弓的關係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揮灑自如,收發從容,虛攏詐誘,驚彈顫抖,可以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話劇來;腰弓若不在,便沒有周身的協調,臂弓與腿弓空有壯志,難以形成“集團軍”,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腿弓是基礎。腿弓不在,則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暫時都被衝垮了,還都可以捲土重來。
一身備五弓是對太極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實戰的總體要求。每一個拳式都可以用這一標準進行檢驗,當然,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如果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我們又需要從最基本的要求入手。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叫“梢節領勁,兩頭捲曲”。梢節就是人的兩手和兩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兩手領勁,兩腳抓地。兩頭捲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條件:沉肩墜肘是兩臂弓的兩頭捲曲;曲膝松胯是雙腿弓的兩頭捲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兩頭捲曲。因此,做到了一身備五弓,身體的各個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
一個拳種的身法規則往往體現了拳種的內在規律。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初學者,動作生硬,或者形似神散,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掌握身法規則。因此,瞭解和掌握常式太極拳的身法規則,是學好常式太極拳,並悟出其中精妙的關鍵所在:
常式太極拳的身法規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虛領頂勁
“虛領頂勁”,亦稱“頂頭懸”。即要求頭勁正直,頭頂有微微上提之意,好
像頂著一碗水。頭部不低不昂,不偏不斜;下頜自然微向內收;勁部松豎,轉動自然,平正靈活。要神貫於頂,提挈全身,但不可用力,以免氣血不暢。
二、沉肩垂肘
兩肩關節鬆開下沉,並微向前合,氣向下沉,意貫於兩臂,肘關節微屈,略
有下垂勁,呈自然松垂。沉肩垂肘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做到沉肩肘,才能將內勁貫於掌,手臂輕靈圓活,氣血經脈暢通。
三、裹襠護肫
裹襠是隨著吊襠的身法而配合一致的要求。吊襠時,兩股向裡,臀向前送,
收小腹成氣沉丹田之勢,兩膝著力,有內向之意,使之為圓襠。護肫是兩肋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護肫裹襠,重心下沉,內勁才能節節貫串,起於腳跟,發於腿,行於腰,而形於手指。
四、松腰垂臀
練拳時,腰是全身動作變化的關鍵。無論是穩定重心,勁貫四肢,腰都起主
要作用。因此,每個停勢或似停非停時,腰要松沉,直豎中有下塌之感。只有松腰、松垮、垂臀,才能使得氣沉丹田,兩足著力,重心穩固。松腰還要求直,不能有凹凸。而且,垂臀內收和松腰、松胯是相成的,不垂臀內收,腰就不能做到松沉。
五、尾閭中正
在松腰松胯、護肫裹襠的密切配合下,臀部向前、向內收斂,尾椎骨向前將小腹托起,意達兩膝,這樣能使腹部充實、氣沉丹田國,上體得到下肢的支撐,兩胯上下相隨,腰則豎於其中,使頸柱與尾柱成一條線,這便自然而做到了尾閭中正。
六、含胸拔背
(1) 固定式
兩鎖關節放鬆,兩肩微向前合,兩肋微斂並向下松沉。腰骨不要內凹,而是自然向下鬆開,有向外擴張的感覺。不要挺胸,挺胸易使軀幹僵直,氣向上浮,致使上重下輕,而不能報沉丹田;但也不要凹胸,凹胸使胸肌緊縮,壓迫胸膛,影響呼吸和宗氣的運行。拔背,用意將大柱(兩肩中間背脊骨)微微提起,有鼓起上拔之意,能氣貼於背,力由脊發,力由脊發,起到調和氣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
(2) 龍身內翻式
這要等到有了一定功底後,才能體驗其中的要領。要求前胸腹如翻江倒海,波浪式地由腹腔內翻蠕動,而後由腰椎而胸椎而頸椎,向上一節一節貫串,直至頭部虛領頂頸。也就是說,腹部丹田之氣的旋轉一胸部波浪式的涵蓄勁,及橫膈肌的升降活動同腰椎、脊椎、頸椎一環連一環的含胸拔背,由腳而腿、而腰、而背、而頸,使氣貼於背,節節貫通,從而充分體現常式太極拳龍身蛇形的特點。
七、氣沉丹田
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虛領頂勁、裹襠護肫、尾閭中正聯繫一致,貫串
一體,以意運氣,從兩銷骨起下沉,蓄于小腹,達于丹田。由於橫膈膜的升降活動,肺部和腹部有規律性的收縮和舒張,使內氣鼓蕩,經絡通暢。
八、虛實分清
虛實不僅體現於手、足,而且體現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節和內臟器官。
虛實能分清,轉運時則輕靈、沉著,毫不費力;不然,則邁步滯重,重心不穩,易被人所制。
九、低樁起伏
在人體保持尾閭中正,以兩腿屈膝、大腿接近水準的馬襠步,後腿蹬、前腿
弓步,以及虛步坐腿後大腿坐到接近水準的虛步,都是以低樁鍛煉,增強腿勁和體力。所謂起伏,即動作如波浪起伏。無論是踢、蹬、跳躍等外形加勢,還是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等內勁翻動,都要上下起伏,沉穩優美,綿綿不斷,給人以瀟灑、優雅的藝術感。
十、騰挪閃戰
騰挪,即在練拳時,任何一個動作未動之前已存動意。步法、手法、身法、
氣勢皆有預動之勢,無散漫之心。也就是拳論中說的:“視靜猶動”;閃戰,即用極小的動作,突然轉換,迅速發勁,而且眼、身、手、腰相順相隨,全神貫注,由腳而腿、而腰、貫於兩膊,達於手指,一氣呵成,發勁迅如閃電,成一往無敵之勢。
十一、弧形螺旋弧形
在意念帶動之下,以丹田內翻之氣,帶動周身作各種弧形螺旋式的圓形運動。由於動作特點各不相同,弧形螺旋也有整圈、半圈、直圈、橫圈、平圈、斜圈、橢形、抱球、S形、橫8形、連環圈等等。運動時,圈連圈,圈套圏,前後、上下、左右、進退、屈伸對稱協調,伸展柔韌自然,貫串周身,綿綿不斷。功夫越深,劃圈越小,直到有圈之意,無圈之形。
十二、開合自如
拳論中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一開一合,拳術盡矣”。所謂開合,開為展、放、伸、進,合為縮、收、蓄、斂。如掌,實掌就要展指突掌,才能將內氣貫於手掌和五指,無論立掌、仰掌、側掌、俯掌在動作即將完成時,把掌心逐漸突出,手指逐漸自然展開;虛掌則恰恰相反,手掌逐漸由突掌收回,複歸於瓦掌(窩形掌),這就是手掌由內而外的開合虛實。再如腿,一腿出腳時,另一腿必先坐穩,屈膝松胯,然後慢慢將腳弧形邁出,做到“運勁如抽絲,邁步似貓行”。掌、腿如此,其他招式,也都是虛實開合。
常式太極拳的開合,看似是外形上用實勁和虛勁的區別,實際上全是由內而外。內氣通,“勁由內換”,開時無處不開,合時無處不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實兼到,開合自然,才能真正悟出太極拳的精妙所在。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太極拳的身法應該有了足夠的瞭解,太極拳練習重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難有所成!
腳蹬地的反作用力就不能送到腰部進行重新分配;沒有松胯,腰脊的轉動便是僵硬的。因此這個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難練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人們常說扣膝合襠,扣膝襠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人的拳式是否正確,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扣的,襠是不是圓的。如果一個拳式看著不順眼,那問題一定是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象擀餃子皮一樣向外擀內輾,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裡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裡合。這樣,你的雙腿弓才能始終不飄不擺,不搖不晃,張弓飽滿,顧盼輕靈。
雙腿弓又稱下盤,下盤好,便會有重心下沉,身形穩固。具備了雙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動和步法的轉化就會顯得順遂和輕靈。進攻時有利於勁整、協調;防守時則便於顧盼和調整。
三、腰弓
腰弓又稱身弓。太極拳要求我們: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裡裹。這樣,胸椎與尾椎內含裡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身弓。我們知道,人有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尾椎孩提時是五節,隨著生長發育逐漸鈣化為一節又叫底椎。身弓的兩弓稍是胸椎的第一節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條件。首先要求我們下齶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頸椎豎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裡包的感覺。這樣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在含胸的同時,通過塌腰,底椎要向裡裹,這樣才能使重心下沉,才會有“牽動往來氣貼背”的感覺。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叫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身弓撐起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勢如不倒翁。
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是翻臀,一翻臀,身弓便沒有了,連鎖的反應是脊椎前頂,胯根填起,全身僵硬。只有刻意地去斂臀,百會穴虛領,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協調才能有保證。否則,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便是散亂的。我們說過腰是一個力的分配站,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要經過腰的分配,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備,怎麼能從容地進行分配呢?而太極拳所特有的爆發力便永遠難以產生,因為上下四弓永遠是脫節的。
五弓的關係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揮灑自如,收發從容,虛攏詐誘,驚彈顫抖,可以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話劇來;腰弓若不在,便沒有周身的協調,臂弓與腿弓空有壯志,難以形成“集團軍”,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腿弓是基礎。腿弓不在,則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暫時都被衝垮了,還都可以捲土重來。
一身備五弓是對太極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實戰的總體要求。每一個拳式都可以用這一標準進行檢驗,當然,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如果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我們又需要從最基本的要求入手。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叫“梢節領勁,兩頭捲曲”。梢節就是人的兩手和兩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兩手領勁,兩腳抓地。兩頭捲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條件:沉肩墜肘是兩臂弓的兩頭捲曲;曲膝松胯是雙腿弓的兩頭捲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兩頭捲曲。因此,做到了一身備五弓,身體的各個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
一個拳種的身法規則往往體現了拳種的內在規律。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初學者,動作生硬,或者形似神散,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掌握身法規則。因此,瞭解和掌握常式太極拳的身法規則,是學好常式太極拳,並悟出其中精妙的關鍵所在:
常式太極拳的身法規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虛領頂勁
“虛領頂勁”,亦稱“頂頭懸”。即要求頭勁正直,頭頂有微微上提之意,好
像頂著一碗水。頭部不低不昂,不偏不斜;下頜自然微向內收;勁部松豎,轉動自然,平正靈活。要神貫於頂,提挈全身,但不可用力,以免氣血不暢。
二、沉肩垂肘
兩肩關節鬆開下沉,並微向前合,氣向下沉,意貫於兩臂,肘關節微屈,略
有下垂勁,呈自然松垂。沉肩垂肘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做到沉肩肘,才能將內勁貫於掌,手臂輕靈圓活,氣血經脈暢通。
三、裹襠護肫
裹襠是隨著吊襠的身法而配合一致的要求。吊襠時,兩股向裡,臀向前送,
收小腹成氣沉丹田之勢,兩膝著力,有內向之意,使之為圓襠。護肫是兩肋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護肫裹襠,重心下沉,內勁才能節節貫串,起於腳跟,發於腿,行於腰,而形於手指。
四、松腰垂臀
練拳時,腰是全身動作變化的關鍵。無論是穩定重心,勁貫四肢,腰都起主
要作用。因此,每個停勢或似停非停時,腰要松沉,直豎中有下塌之感。只有松腰、松垮、垂臀,才能使得氣沉丹田,兩足著力,重心穩固。松腰還要求直,不能有凹凸。而且,垂臀內收和松腰、松胯是相成的,不垂臀內收,腰就不能做到松沉。
五、尾閭中正
在松腰松胯、護肫裹襠的密切配合下,臀部向前、向內收斂,尾椎骨向前將小腹托起,意達兩膝,這樣能使腹部充實、氣沉丹田國,上體得到下肢的支撐,兩胯上下相隨,腰則豎於其中,使頸柱與尾柱成一條線,這便自然而做到了尾閭中正。
六、含胸拔背
(1) 固定式
兩鎖關節放鬆,兩肩微向前合,兩肋微斂並向下松沉。腰骨不要內凹,而是自然向下鬆開,有向外擴張的感覺。不要挺胸,挺胸易使軀幹僵直,氣向上浮,致使上重下輕,而不能報沉丹田;但也不要凹胸,凹胸使胸肌緊縮,壓迫胸膛,影響呼吸和宗氣的運行。拔背,用意將大柱(兩肩中間背脊骨)微微提起,有鼓起上拔之意,能氣貼於背,力由脊發,力由脊發,起到調和氣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
(2) 龍身內翻式
這要等到有了一定功底後,才能體驗其中的要領。要求前胸腹如翻江倒海,波浪式地由腹腔內翻蠕動,而後由腰椎而胸椎而頸椎,向上一節一節貫串,直至頭部虛領頂頸。也就是說,腹部丹田之氣的旋轉一胸部波浪式的涵蓄勁,及橫膈肌的升降活動同腰椎、脊椎、頸椎一環連一環的含胸拔背,由腳而腿、而腰、而背、而頸,使氣貼於背,節節貫通,從而充分體現常式太極拳龍身蛇形的特點。
七、氣沉丹田
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虛領頂勁、裹襠護肫、尾閭中正聯繫一致,貫串
一體,以意運氣,從兩銷骨起下沉,蓄于小腹,達于丹田。由於橫膈膜的升降活動,肺部和腹部有規律性的收縮和舒張,使內氣鼓蕩,經絡通暢。
八、虛實分清
虛實不僅體現於手、足,而且體現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節和內臟器官。
虛實能分清,轉運時則輕靈、沉著,毫不費力;不然,則邁步滯重,重心不穩,易被人所制。
九、低樁起伏
在人體保持尾閭中正,以兩腿屈膝、大腿接近水準的馬襠步,後腿蹬、前腿
弓步,以及虛步坐腿後大腿坐到接近水準的虛步,都是以低樁鍛煉,增強腿勁和體力。所謂起伏,即動作如波浪起伏。無論是踢、蹬、跳躍等外形加勢,還是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等內勁翻動,都要上下起伏,沉穩優美,綿綿不斷,給人以瀟灑、優雅的藝術感。
十、騰挪閃戰
騰挪,即在練拳時,任何一個動作未動之前已存動意。步法、手法、身法、
氣勢皆有預動之勢,無散漫之心。也就是拳論中說的:“視靜猶動”;閃戰,即用極小的動作,突然轉換,迅速發勁,而且眼、身、手、腰相順相隨,全神貫注,由腳而腿、而腰、貫於兩膊,達於手指,一氣呵成,發勁迅如閃電,成一往無敵之勢。
十一、弧形螺旋弧形
在意念帶動之下,以丹田內翻之氣,帶動周身作各種弧形螺旋式的圓形運動。由於動作特點各不相同,弧形螺旋也有整圈、半圈、直圈、橫圈、平圈、斜圈、橢形、抱球、S形、橫8形、連環圈等等。運動時,圈連圈,圈套圏,前後、上下、左右、進退、屈伸對稱協調,伸展柔韌自然,貫串周身,綿綿不斷。功夫越深,劃圈越小,直到有圈之意,無圈之形。
十二、開合自如
拳論中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一開一合,拳術盡矣”。所謂開合,開為展、放、伸、進,合為縮、收、蓄、斂。如掌,實掌就要展指突掌,才能將內氣貫於手掌和五指,無論立掌、仰掌、側掌、俯掌在動作即將完成時,把掌心逐漸突出,手指逐漸自然展開;虛掌則恰恰相反,手掌逐漸由突掌收回,複歸於瓦掌(窩形掌),這就是手掌由內而外的開合虛實。再如腿,一腿出腳時,另一腿必先坐穩,屈膝松胯,然後慢慢將腳弧形邁出,做到“運勁如抽絲,邁步似貓行”。掌、腿如此,其他招式,也都是虛實開合。
常式太極拳的開合,看似是外形上用實勁和虛勁的區別,實際上全是由內而外。內氣通,“勁由內換”,開時無處不開,合時無處不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實兼到,開合自然,才能真正悟出太極拳的精妙所在。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太極拳的身法應該有了足夠的瞭解,太極拳練習重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難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