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混元太極拳是現代人喜歡的拳法,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 我們每天面對好多事情, 心情不好的時候練習太極拳能讓你心情愉悅, 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 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教程吧!
心意混元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和要領
太極拳是現代人養生的首選運動, 人們通過練習太極拳能預防疾病, 太極拳對內臟具有按摩的作用。
1、明理懂法, 尋求真知
明理, 是要明白太極陰陽變化之理。 懂法, 是要懂得修煉的方法。 太極之道起於宇宙, 宇宙間自然變化的規律謂之道。
無極生太極, 太極分陰陽,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神的學問, 練習太極拳對當今世人具有教育意義, 練習太極拳能達到修身養性的功效。
馮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中的入門指引中首先提及這個問題, 這是前輩太極拳家對太極陰陽哲理及太極拳理的高度總結和深刻概括, 對怎樣練好太極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具體的說, 就是練習太極拳須從無極而入。 應用在練功中就是先站無極樁, 這就要求做到全身心地放鬆, 自然呼吸, 平心靜氣, 求得心靈的清靜,
練功時應集中思想、排除雜念, 意守丹田, 漸漸忘卻口鼻呼吸, 注重丹田呼吸, 細細體會陰陽開合、一呼一吸及體內氣息的流動, 此時放鬆後的身心會感到毛竅都參與呼吸。
很多人覺得太極拳很難學, 其實掌握好太極拳的拳理拳法, 太極拳簡單易學, 而且對身體有很多好處。
由於練習內功功法時的動作單一, 它便於習練者放鬆入門練太極時, 體會意氣的運行, 便於體會內氣與外形的合一, 便於體會周身動作的協調柔順與節節貫穿, 這樣, 功練到一定階段即是練拳。
這一過程是體會混元太極拳呼吸方式的過程, 是放鬆的過程, 是入靜的過程,
在明白太極之理的基礎上, 學習太極拳套路因人而宜, 先學會並熟悉套路, 循序漸進, 做每個動作都要規範, 要用意不用力, 不要用僵力去做, 不要刻意追求, 要從松沉入手求柔順。
向下要松, 向上也要松, 合是松合, 開是鬆開, 這裡的松是松沉和鬆開共存, 是肢體放長, 伸筋拔骨, 骨節開張。 馮老師常說太極拳是長拳, 要大開大合, 待練到全身鬆開後再求柔順、圓活, 這就需要高度的協調性。
在練拳時首先要注意做到:立身中正、松肩垂肘, 提肛收臀, 圓襠開胯, 這些要求在每個動作中無論是定式或動式時都要充分表現出來, 要注意整體動作的上下相隨,
要想做到松柔圓活, 混元一體, 關鍵是要把腰胯、肩背練活。 腰為一身之主宰, 虛實轉換全在腰。 腰胯要活, 首先要能鬆開, 胯能鬆開, 腰能松下, 即塌腰, 能虛則能活, 活而能轉, 轉而則靈。
許多人在練拳時, 動作變化前進後退, 轉身時虛實分不清, 轉換不徹底, 不知道何種程度才算到位, 該松的不能徹底地松, 而該實的又不實, 自己不知道毛病在哪裡, 其實關鍵就是胯沒鬆開, 腰沒有運動到位。
肩背是身體連接上肢的關鍵部位, 肩關節松沉鬆開, 胸肌、背肌才能向下放鬆, 胸部背部開合才能自如, 鬆氣松身此處也是關鍵。
混元太極拳從起式的開合呼吸,
每招每式的轉換如行雲流水, 內氣的一呼一吸, 外形的一開一合, 相互轉換從不間斷。 所以說練拳的過程也是練功的過程。
練功似蓄水, 練拳似挖渠, 有拳無功即是有渠無水, 猶如一條乾枯的小河, 有功無拳即是有水無渠, 那是一潭死水。 所以說練拳練功不能斷然分開, 練到一定水準才能達到練拳即練功, 練功即練拳的境界。
2、虛心求法, 固本清源
練拳的道理, 有人都自以為懂, 但要真正練好太極拳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宇宙是運動的,事物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理無常理,法無定法,式無定式。因此,太極拳理、太極拳法有變有常,因人、因地、因時而宜。
換言之,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功夫一個法。要想練好混元太極拳,一是無極生太極,放鬆入門;二是要虛心求學,藝無止境。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 。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員自認為水準可以,練拳有資歷,但進步不大,有些學員自認為水準低下但學習認真進步卻快,這就是心態所至。無論功夫多好,都要虛心求學、積極向上,自滿就會停滯不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馮老師說:“太極功夫要三世才能修好,我練了六十年才知道什麼是太極拳。”人生幾十年,除去年幼、年老的時日,再加上走彎路,真正提升的時間是有限的,虛心求法顯得更為重要。
這裡的法既是方法,又是技法。練法、技法千變萬化,需要日積月累方能明瞭,所以融會才能貫通。 混元太極拳是內功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內氣的培養,也就是馮老師所講的“拿住丹田練內功”,“一功二膽三技巧”,“力不敵法,法不敵功”。
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先求萬而後歸一。
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生法 ”三法合一,才能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練太極拳必須注重太極拳的內涵、品質及功夫的研究,而不是在套路的多少,架子的高低和動作規範的形式上約束自己。
馮老師說:“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就不要受動作規範的約束”。這裡講的是練到一定階段,反而言之,太極拳沒有練到一定階段就必須注意動作的規範,即先上規矩而後脫規矩,從無形到有形,再從有形到無形。
我們不要把這個“一定階段”看得太短了,這裡的層次不同,方法截然不同。太極拳的內功威力是靠太極拳的剛柔內勁來體現的,而混元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則是通過一松一緊來實現的,其也是“陰陽開合認真求”所要求的。
太極拳的剛是積柔而成剛,從柔而得剛,必須先鬆開松柔,舒展身體的各個部位,再經過螺旋纏繞使身體產生彈性,經千錘百煉方可得太極之剛勁,其無堅不摧。習拳練功,其實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開合鼓蕩。
練到一定水準,身體就像一個大氣囊,以丹田為中心,開時氣由丹田運四體,合時氣由四體歸丹田。一開一合,丹田之氣不斷壯大,氣足、血旺、精神飽滿,則內勁自然渾厚虛靈。
混元太極拳外形架子的舒展圓活,手、眼、身、法、步的體現,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
混元太極拳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練法,即側重點不同,要按順序練習,也就是馮老師提出的八步功夫第一步養氣混元生太極,第二步意氣混元行太極,第三步活樁混元沉太極,第四步纏絲混元旋太極,第五步整體混元合太極,第六步彈性混元崩太極,第七步虛靈混元返太極,第八步一粒混元養太極。
修煉混元太極拳不可急於求成,不可盲目自滿。要將混元太極拳的特點全部表現出來,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日常修煉過程中細細用心去領悟,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要順其自然。
其中有一個自然順勢、自然運化、自然得機、自然合道、自然積累、自然昇華的過程。
3、懂法求法、重在落實
明理懂法、虛心求法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要將太極之理、練習之法不折不扣地落實到我們練拳練功的過程中去。拳術套路是體現太極拳理,落實太極拳法的載體。
練拳要靜心用心慢練,戒急、戒浮、戒躁。不要只想怎樣完成套路、怎樣體現混元太極的風格特點,怎樣表現自己,而要用心將動作要領、法則逐一落實到練拳的過程中去。
每一個組合動作、每一個小動作,都要將你學到的理與法落實到你身體的每個部位乃至身體運動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混元太極拳的理與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理與理、理與法、法與法,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
所以我們在練拳練功的過程中要全面理解太極拳理,全面落實太極拳法,而不是片面理解,片面追求。正如馮老師所講“不要滿足各有千秋,而要追求面面俱到”。
從這一角度講,慢練、放鬆練不但具有生理上的意義,同時也具有訓練方法上的意義。
慢練能思立身是否中正、能思圓襠開胯、松肩垂肘、節節貫穿、螺旋纏繞等要領的全面落實;慢練能思上下是否相隨、能思形不斷、意不斷、氣不斷、神不斷;慢練能思全身是否協調一致,能思意氣、神形內外是否合一。
因此我們在靜心慢練的過程中追求拳理拳法的全面落實,防止眼高手低,心高身不高的現象,從而做到理論與實踐完美的結合,正如馮老師所提倡的:“慢練出真功,百煉能成鋼”。
總之,練習混元太極拳要明理。得法、虛心求法,須在老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從無極放鬆而入門,求松、求柔、求順,逐步落實拳理拳法,從松柔圓活到周身一家,再到混元一粒。
從祛病延年養生到強身、防身、技擊,力求自然。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提升理論,循環往復慢慢領悟太極之道,用有限的生命探求無限的太極奧秘。
心意混元太極拳的養生功效
一練腦
太極拳對腦的功能起著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煉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
太極拳是“以靜制動,雖動猶靜”, 動與靜結合的鍛煉方法。這有益於對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節。
它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亦可逐漸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太極拳強調在周身放鬆條件下進行鍛煉。它不僅要求軀體放鬆,而且更要求大腦放鬆。在大腦支配下,神經,肌肉放鬆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動脈(高血壓主要表現小動脈收所)得到舒張,同時緩解小動脈壁的硬化。
這樣血壓隨之下降,並趨於正常,對高血壓患者更為有利。在腦力,體力勞動後進行全身放鬆,能使興奮的神經,疲勞的肌肉恢復得比較快,這就是練拳比靜止更能消除疲勞的原因。
二練氣
太極拳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下,使全身處於松靜狀態,隨著深長的呼吸,促使內臟器官和外部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腰,脊,四肢螺旋纏繞將沉蓄與丹田(小腹)之氣,運送到全身,此時末梢神經會產生酸、麻、脹、熱的感覺,即通常所說的“氣感”。有此氣血運行感的人皮膚紅潤,其體溫可增高1度左右。
通過氣的運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約有200條毛細血管打開使用(在平時只有5條左右有血流過)。而毛細血管是依照一定週期來開閉的。因此它們的搏動,好像給身體增加了幾百萬個微小的“心臟”。
這些週邊小心臟的大量開發,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對心臟病的防治極為有利。
通過肢體的順逆纏繞運動,不僅鍛煉了肌肉的彈性,而且提高了血液迴圈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產生的 心腦血管的病症。
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橫膈膜下降的較多。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這是藥物所達不到的效果。
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機能加強,對諸臟腑產生的疾病,如腸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太極拳的深長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濁氣,吸入較多的氧氣,提高了肺部的換氣效率,同時增強了肺組織的彈性。這可使肋軟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動度加強,對肺病和肺氣腫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氣時吊襠(指輕輕的收縮肛門肌肉,就像會陰吊著一樣)會陰輕輕用意上提,吸氣時放鬆。這樣會陰一提一松,練久了會感到會陰部隨著呼吸張弛起伏。這是肛門括約肌的運動,可防治痔瘺病、脫肛、子宮脫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統疾病。
結語:綜上所述,練習心意混元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現代人練習太極拳能緩解精神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練太極拳能治療失眠,解決多夢症狀。
宇宙是運動的,事物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理無常理,法無定法,式無定式。因此,太極拳理、太極拳法有變有常,因人、因地、因時而宜。
換言之,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功夫一個法。要想練好混元太極拳,一是無極生太極,放鬆入門;二是要虛心求學,藝無止境。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 。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員自認為水準可以,練拳有資歷,但進步不大,有些學員自認為水準低下但學習認真進步卻快,這就是心態所至。無論功夫多好,都要虛心求學、積極向上,自滿就會停滯不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馮老師說:“太極功夫要三世才能修好,我練了六十年才知道什麼是太極拳。”人生幾十年,除去年幼、年老的時日,再加上走彎路,真正提升的時間是有限的,虛心求法顯得更為重要。
這裡的法既是方法,又是技法。練法、技法千變萬化,需要日積月累方能明瞭,所以融會才能貫通。 混元太極拳是內功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內氣的培養,也就是馮老師所講的“拿住丹田練內功”,“一功二膽三技巧”,“力不敵法,法不敵功”。
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先求萬而後歸一。
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生法 ”三法合一,才能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練太極拳必須注重太極拳的內涵、品質及功夫的研究,而不是在套路的多少,架子的高低和動作規範的形式上約束自己。
馮老師說:“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就不要受動作規範的約束”。這裡講的是練到一定階段,反而言之,太極拳沒有練到一定階段就必須注意動作的規範,即先上規矩而後脫規矩,從無形到有形,再從有形到無形。
我們不要把這個“一定階段”看得太短了,這裡的層次不同,方法截然不同。太極拳的內功威力是靠太極拳的剛柔內勁來體現的,而混元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則是通過一松一緊來實現的,其也是“陰陽開合認真求”所要求的。
太極拳的剛是積柔而成剛,從柔而得剛,必須先鬆開松柔,舒展身體的各個部位,再經過螺旋纏繞使身體產生彈性,經千錘百煉方可得太極之剛勁,其無堅不摧。習拳練功,其實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開合鼓蕩。
練到一定水準,身體就像一個大氣囊,以丹田為中心,開時氣由丹田運四體,合時氣由四體歸丹田。一開一合,丹田之氣不斷壯大,氣足、血旺、精神飽滿,則內勁自然渾厚虛靈。
混元太極拳外形架子的舒展圓活,手、眼、身、法、步的體現,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
混元太極拳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練法,即側重點不同,要按順序練習,也就是馮老師提出的八步功夫第一步養氣混元生太極,第二步意氣混元行太極,第三步活樁混元沉太極,第四步纏絲混元旋太極,第五步整體混元合太極,第六步彈性混元崩太極,第七步虛靈混元返太極,第八步一粒混元養太極。
修煉混元太極拳不可急於求成,不可盲目自滿。要將混元太極拳的特點全部表現出來,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日常修煉過程中細細用心去領悟,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要順其自然。
其中有一個自然順勢、自然運化、自然得機、自然合道、自然積累、自然昇華的過程。
3、懂法求法、重在落實
明理懂法、虛心求法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要將太極之理、練習之法不折不扣地落實到我們練拳練功的過程中去。拳術套路是體現太極拳理,落實太極拳法的載體。
練拳要靜心用心慢練,戒急、戒浮、戒躁。不要只想怎樣完成套路、怎樣體現混元太極的風格特點,怎樣表現自己,而要用心將動作要領、法則逐一落實到練拳的過程中去。
每一個組合動作、每一個小動作,都要將你學到的理與法落實到你身體的每個部位乃至身體運動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混元太極拳的理與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理與理、理與法、法與法,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
所以我們在練拳練功的過程中要全面理解太極拳理,全面落實太極拳法,而不是片面理解,片面追求。正如馮老師所講“不要滿足各有千秋,而要追求面面俱到”。
從這一角度講,慢練、放鬆練不但具有生理上的意義,同時也具有訓練方法上的意義。
慢練能思立身是否中正、能思圓襠開胯、松肩垂肘、節節貫穿、螺旋纏繞等要領的全面落實;慢練能思上下是否相隨、能思形不斷、意不斷、氣不斷、神不斷;慢練能思全身是否協調一致,能思意氣、神形內外是否合一。
因此我們在靜心慢練的過程中追求拳理拳法的全面落實,防止眼高手低,心高身不高的現象,從而做到理論與實踐完美的結合,正如馮老師所提倡的:“慢練出真功,百煉能成鋼”。
總之,練習混元太極拳要明理。得法、虛心求法,須在老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從無極放鬆而入門,求松、求柔、求順,逐步落實拳理拳法,從松柔圓活到周身一家,再到混元一粒。
從祛病延年養生到強身、防身、技擊,力求自然。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提升理論,循環往復慢慢領悟太極之道,用有限的生命探求無限的太極奧秘。
心意混元太極拳的養生功效
一練腦
太極拳對腦的功能起著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煉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
太極拳是“以靜制動,雖動猶靜”, 動與靜結合的鍛煉方法。這有益於對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節。
它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亦可逐漸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太極拳強調在周身放鬆條件下進行鍛煉。它不僅要求軀體放鬆,而且更要求大腦放鬆。在大腦支配下,神經,肌肉放鬆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動脈(高血壓主要表現小動脈收所)得到舒張,同時緩解小動脈壁的硬化。
這樣血壓隨之下降,並趨於正常,對高血壓患者更為有利。在腦力,體力勞動後進行全身放鬆,能使興奮的神經,疲勞的肌肉恢復得比較快,這就是練拳比靜止更能消除疲勞的原因。
二練氣
太極拳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下,使全身處於松靜狀態,隨著深長的呼吸,促使內臟器官和外部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腰,脊,四肢螺旋纏繞將沉蓄與丹田(小腹)之氣,運送到全身,此時末梢神經會產生酸、麻、脹、熱的感覺,即通常所說的“氣感”。有此氣血運行感的人皮膚紅潤,其體溫可增高1度左右。
通過氣的運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約有200條毛細血管打開使用(在平時只有5條左右有血流過)。而毛細血管是依照一定週期來開閉的。因此它們的搏動,好像給身體增加了幾百萬個微小的“心臟”。
這些週邊小心臟的大量開發,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對心臟病的防治極為有利。
通過肢體的順逆纏繞運動,不僅鍛煉了肌肉的彈性,而且提高了血液迴圈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產生的 心腦血管的病症。
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橫膈膜下降的較多。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這是藥物所達不到的效果。
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機能加強,對諸臟腑產生的疾病,如腸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太極拳的深長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濁氣,吸入較多的氧氣,提高了肺部的換氣效率,同時增強了肺組織的彈性。這可使肋軟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動度加強,對肺病和肺氣腫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氣時吊襠(指輕輕的收縮肛門肌肉,就像會陰吊著一樣)會陰輕輕用意上提,吸氣時放鬆。這樣會陰一提一松,練久了會感到會陰部隨著呼吸張弛起伏。這是肛門括約肌的運動,可防治痔瘺病、脫肛、子宮脫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統疾病。
結語:綜上所述,練習心意混元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現代人練習太極拳能緩解精神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練太極拳能治療失眠,解決多夢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