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太極拳內勁問題詳解

太極拳是內家拳的一種,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對於內勁的把握十分重要, 那麼你知道太極拳的內勁是什麼嗎?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吧!

一、明確意念的主導性, 始終貫穿意念在整合內勁中的主宰作用

意念主宰並不神秘, 也不容易.問題在似有與似無中運用.這個分寸要不斷探索才能準確把握。 意過則執著, 意不及則散亂。 一般習拳者的通病多數是散亂, 由於雜念紛紛, 煩惱甚多.往往在注意集中、聚精會神上出偏差, 心靜不下來, 有的雖靜一會兒但易起伏, 故調其心是用意使內勁整合的關鍵。

二、麥懲湊部分鼙金, 然後過渡到周身整合

部分整合指身體的局部性整合。 初習拳者的勁力處於飄泊、遊蕩狀態.以一盤散沙作喻, 如要整合凝固則須加水與水泥攪拌均勻粘合, 水與水泥不能多不能少, 適可而止。 意與氣便好比在飄泊、遊蕩的勁力中加入水與水泥.予以均勻調整, 使之成為內勁。 意氣所不同的是聚則成形, 散則成氣, 形成一種習慣定勢.又叫動力定型。 —下子要解決周身整合一般做不到, 故應學不躐等.由點到線到面到體。 以筆者的經驗言.首先解決手的整合是一個易於操作的起步方式。 比如, 我們練掤捋擠按四正、采挒肘靠四隅時, 先意念在上肢的整體性運作。 先賢有“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

靠在前胸”(《十八在訣》)之論, 整體性理解, 每一“在”都與手緊密關聯.手不整合難以實施。

楊振鐸先生有“抻出肘尖、空出胳窩、肘尖拽膀尖、連手腕帶手指”之高論.落腳點還是手。 這與魏樹人先生的“張肘、開胸、塞腰、虛腋”不謀而合。 魏先生還強調手心似有兩個小氣球的體悟.祝大彤先生有手指膨脹如灌鉛的體會.李和生先生認為手要練到手心發熱發跳, 意拳祖師王薌齋先生認為意念到時手指如“放電”。 這些都是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整合手內勁的竅訣, 是經典拳論“形於手指”“氣貫於指”的落實。

當然, 解決手內勁的整合, 只是起步, 停留於手內勁既不能深入又不能鞏固。 故接著須擴展為整個上肢乃至軀幹,

依靠腰脊與丹田來運轉於手, 運轉於腳與下肢.從而爭裹相摩, 心息相依, 形神合一, 身心合一。

三、從意氣流通到內氣自在運行→→→

以意引氣導引意氣流通只是一個手段。 待意達到身外, 氣遍於身內, 神通于天地之時.內氣會自然在體內鼓蕩遊弋.形成自在於肉體(五臟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間的自由運轉, 意便不用而用, 神便不領而領, 此種境界, 拳味必出, 所謂出神入化, 階及神明至矣。

四、由穴位點整合經絡系統到神經末梢

初習拳者迫切希望練出一點效果, 但多數苦於沒人正確指引, 無門無道, 繼而走了彎路甚至邪道.一練五六年內勁不整合上身是其必然結果。 依筆者親歷.從幾個大的穴位點開始整合相關經絡, 通達神經未梢、毛細血管細微之處是一個有效捷徑。

人體穴位點近於千數, 經絡通道上百.毛細血管數萬公里而難以計算.而體內的物質分解到不能分解(量子力學家所言“光子”), 其數無量無窮無邊無際.而拳練到“光子”.即極微之微.則必定病可洽.體可健.智可開, 慧可達。 這聽來奇怪, 然明達就通.一點也不玄妙。 世上事.總是一物降一物.相反相成。 儘管身體構造由無量無邊的極微“光子”構成.依佛典揭示人的意念卻是一秒鐘可達一千六百兆(即“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細念, 可以說對付極微小之“光子”綽綽有餘。 習拳者可以通過意念來契合、來調動、來整合。 先從主要穴位切入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就人體言, 從百會到會陰, 從命門到神闕,
從勞宮到湧泉, 這幾個大穴位貫通, 可使“五脈七輪”圓轉通達.為內勁的整合構建了網路經緯, 爾後, 通過自身網路系統, 將內勁貫串、融會.整合之勢必定形成。

外家拳發力

武術修煉過程中最大的弊病就在於用肩頸拙力。 武術最本質就是格鬥術, 格鬥是必然用力的。 但內家拳是不尚拙力的。 兩者的共同點就是都是肌肉用力, 區別就在於用力的方式和部位不同。

常人的方式是掄拳頭, 也就是俗話說的兩膀子力氣。 這種用力方式做功的是大臂和小臂的肌肉, 需要頸、肩、胸背的肌肉縮緊, 隔膜上提, 胸腔蹩氣, 為胳膊用力提供力學支點。 這樣下半身的力量發揮不出來, 形成梢節拖著根節的發力方式。 內壓集中在胸部, 自我感覺是胸部前挺、抽緊, 挺脖梗項,做拳時坐腰挺胸,起腰拔胸,腰脊是軟面的,沒有彈性挺拔支撐之力,極易造成各種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再求爭力,實際只是大臂和身體(胸背部)僵硬的對拉撕扯,身上的肌肉極力收緊,才能給大臂一個強有力的支點,如同老式坦克,必須停下來,才能發炮。

這種時候練習者會感覺自己很有力,上半身的體感很強,但一打倒人身上,馬上感覺力量放不出來,沒有殺傷力。對方只感覺被推了一下。老話叫力氣捆在身上了。

這種用力方式還會造成中節(丹田)發空,上下身脫節,身體沒有主動運動,完全是靠邁步,讓大腿拖著身體動,單獨做拳時,要靠有意識的趟泥、跺、震腳等方式湊整,實戰時,別人一用截腿,自己馬上感覺彆扭。而且根本不可能出現像鬼魅一樣飄忽、野獸一樣協調的身法。

內家拳的發力→→→

真正的內家發力,內壓集中點在腹部,以髖關節(帶動下半身)、腰椎骨節(帶動上半身)的運動帶動全身的運動.關鍵在於腹部的摶氣(腰腹肌均衡收緊,內壓增大,給腰椎的內動提供一個有力的內在支撐)尾椎的驚乍(以骨盆為輪,脊椎為軸的發力,腰、腹、股肌肉搓動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傳至兩手)。

整體的感覺是勁力從尾椎(或是叫襠內)像龍捲風一樣升起來,兩腿的筋被抽緊,兩隻腳不得不抓住地,否則就要被這股力量給帶的騰起來。這樣練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為止,就會出現《神運經》上的飛騰之功,或叫輕功。

所以,形意常說沒有腿,或說叫暗腿,或說出來步就會使腿,就是指開發出這種力量之後,貼著地走就是步,腳一離地就是腿,力量來源於腰際。所以有前輩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換。

但這種用力方式,對身體的綜合要求極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襠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節間關節囊的韌性強度,要達到內在的骨架貫通。隔膜要下沉,襠胯要上翻,腰椎要拉開、後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內實,就像兩胯之間夾了一個充足氣的大皮球,這個球又抱著肋骨。這樣髖關節,腰椎的運動才會有可支撐,力量才能上肩背,貫四梢。身法運動才能涵上勁。

總之,太極拳的修煉一定要弄懂它的文化和哲學的道理。道理上搞清楚了,然後要探討它的可操作性。松靜,虛靜、空靜,是一個遞進的關係。到了空靜狀態的修煉者,他也就沒有興趣和別人打手了,也沒有爭鬥之心了。如果用上了,一定是出神入化,神鬼莫測。在現實中,這樣的功夫是很難見到的。而虛靜的狀態,一般的練習者是可以達到的。松靜,則是練習太極拳必須的功夫。松靜、虛靜、空靜,無非是肢體和神意的放鬆和寧靜,是內和外、陰和陽的關係。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太極拳內勁應該有了充分的瞭解,太極拳內勁是較為高深的功法,只有持之以恆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挺脖梗項,做拳時坐腰挺胸,起腰拔胸,腰脊是軟面的,沒有彈性挺拔支撐之力,極易造成各種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再求爭力,實際只是大臂和身體(胸背部)僵硬的對拉撕扯,身上的肌肉極力收緊,才能給大臂一個強有力的支點,如同老式坦克,必須停下來,才能發炮。

這種時候練習者會感覺自己很有力,上半身的體感很強,但一打倒人身上,馬上感覺力量放不出來,沒有殺傷力。對方只感覺被推了一下。老話叫力氣捆在身上了。

這種用力方式還會造成中節(丹田)發空,上下身脫節,身體沒有主動運動,完全是靠邁步,讓大腿拖著身體動,單獨做拳時,要靠有意識的趟泥、跺、震腳等方式湊整,實戰時,別人一用截腿,自己馬上感覺彆扭。而且根本不可能出現像鬼魅一樣飄忽、野獸一樣協調的身法。

內家拳的發力→→→

真正的內家發力,內壓集中點在腹部,以髖關節(帶動下半身)、腰椎骨節(帶動上半身)的運動帶動全身的運動.關鍵在於腹部的摶氣(腰腹肌均衡收緊,內壓增大,給腰椎的內動提供一個有力的內在支撐)尾椎的驚乍(以骨盆為輪,脊椎為軸的發力,腰、腹、股肌肉搓動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傳至兩手)。

整體的感覺是勁力從尾椎(或是叫襠內)像龍捲風一樣升起來,兩腿的筋被抽緊,兩隻腳不得不抓住地,否則就要被這股力量給帶的騰起來。這樣練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為止,就會出現《神運經》上的飛騰之功,或叫輕功。

所以,形意常說沒有腿,或說叫暗腿,或說出來步就會使腿,就是指開發出這種力量之後,貼著地走就是步,腳一離地就是腿,力量來源於腰際。所以有前輩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換。

但這種用力方式,對身體的綜合要求極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襠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節間關節囊的韌性強度,要達到內在的骨架貫通。隔膜要下沉,襠胯要上翻,腰椎要拉開、後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內實,就像兩胯之間夾了一個充足氣的大皮球,這個球又抱著肋骨。這樣髖關節,腰椎的運動才會有可支撐,力量才能上肩背,貫四梢。身法運動才能涵上勁。

總之,太極拳的修煉一定要弄懂它的文化和哲學的道理。道理上搞清楚了,然後要探討它的可操作性。松靜,虛靜、空靜,是一個遞進的關係。到了空靜狀態的修煉者,他也就沒有興趣和別人打手了,也沒有爭鬥之心了。如果用上了,一定是出神入化,神鬼莫測。在現實中,這樣的功夫是很難見到的。而虛靜的狀態,一般的練習者是可以達到的。松靜,則是練習太極拳必須的功夫。松靜、虛靜、空靜,無非是肢體和神意的放鬆和寧靜,是內和外、陰和陽的關係。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太極拳內勁應該有了充分的瞭解,太極拳內勁是較為高深的功法,只有持之以恆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