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 所謂癌毒, 泛指在正常生命過程中機體內不存在的物質, 或原本適應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超過了生命機體的需要, 而對機體形成危害者。 在腫瘤患者身上多表現為多種毒物堆積, 如癌細胞釋放的各種生化因數毒素、機體存在過量的代謝毒素等, 在中醫上表現為毒、寒、瘀……從而導致機體代謝紊亂、人體抵抗力下降、腫瘤快速生長並出現擴散轉移。
癌毒的中醫論述
中醫學認為毒由邪氣所生, 邪勝謂之毒, 正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所述“毒者, 邪氣蘊蓄不解之謂”。 即, 毒者發病,
由於時代的局限和語言的變遷, 故早期的中醫文獻並無“癌毒”之名稱, 卻有相同的論述。 如華佗《中藏經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曰:“論癰疽瘍瘡之所作也, 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 宋·楊士瀛在《衛濟寶書》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曰:“癌者, 上高下深, 岩穴之狀, 顆顆累垂, 毒根深藏”。 另外, 縱觀歷代醫家關於治療腫瘤的方法及藥物大都是以攻其癌毒之邪為目的, 更是在臨床上驗證了癌毒的客觀存在性。
癌毒如何產生
癌毒的常見誘發因素, 主要為外感四時不正之氣和內傷勞倦、情志等長期持續刺激機體,
癌毒的類型或形式
癌毒始生, 繼而引發臟腑氣機失調, 氣血運行失常, 導致機體代謝紊亂, 產生各種類型或形式的癌毒。 通常情況下, “癌毒”主要指癌細胞釋放的各種生化因數毒素、機體存在各種過量的代謝毒素等, 以及在中醫上表現為毒、寒、瘀等病理產物等。 這些癌毒是機體的長期刺激因數, 以調節、維持癌細胞的惡性狀態, 始終貫穿於癌症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病理變化過程之中。
1、機體內堆積的代謝毒素
現代腫瘤生化學研究證實, 腫瘤患者由於腫瘤負荷的急劇增高,
2、癌細胞分泌物
研究證實, 癌細胞或受癌細胞“蠱惑”的機體細胞會釋放出各種各樣的生化因數, 以調節、維持癌細胞的惡性狀態。
常見的有:腫瘤組織中高表達的生存素(survivin), 參與腫瘤的發生、發展, 決定癌細胞的持續生存;促進瘤體迅速生長的轉化生長因數-α( TGF-α)、蛙皮素(BN)、胰島素樣生長因數(IGF)……抑制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的轉化生長因數-β(TGF-β);誘導腫瘤血管生成的FGF、血管內皮生長因數(VEGF)、血小板衍生內皮細胞生長因數(PD-ECGF)、EGF、白細胞介素-8(IL-8)……為癌細胞侵襲與轉移開道的分解酶尿激酶型纖溶酶(u-PA)、組織型纖溶酶(t-PA)、基質溶解素、表皮生長因數(EGF)、ATX多肽……
3、毒、寒、瘀病理產物
癌症患者體內堆積的代謝毒素和各種癌細胞分泌物在中醫上的表現為毒、寒、瘀……並與機體中其他原因導致的寒邪凝澀、痰瘀毒膠結, 加重這類毒物的蓄積。
總之, 上述這些只是癌毒的部分形式和類型, 不論何種形式或類型均可促使腫瘤持續的生長、轉移、隱匿、擴散, 並消耗機體的各種營養物質……所以“癌毒”是癌症的真正“元兇”, 各種癌毒的大量堆積又會進一步加重機體正常組織的代謝障礙, 終成惡性循環, 出現貧血、出血、消瘦、胸腹水等惡液質表現, 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腫瘤正本清源的治療方法——清除癌毒才是關鍵
針對癌毒致病的特點, 在長期臨床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腫瘤證素辨證經驗和用藥特色——祛癌毒, 總原則是以腫瘤證素辨證為基礎, 進行抗癌解毒、扶正補虛, 並在不同病期兼顧調暢氣血, 顧護脾胃, 重視整體調理, 形成正本清源的獨特的祛除癌毒療法——中醫祛癌毒療法。
該療法能夠消除腫瘤患者體內毒、寒、瘀, 加速代謝或清除癌細胞釋放的各種生化因數以及體內堆積的各種代謝毒素, 剷除癌毒及其存在的“土壤”, 不僅促使瘤體萎縮消退, 避免腫瘤的擴散轉移, 避免常規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