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

流行性斑疹傷寒病原為普氏立克次體, 與其他立克次體在形態學上並無明顯差別, 在虱腸中發育階段呈多形性變化。 病原體折基本形態為微小球杆狀, 沿長軸排列成鏈狀, 革蘭染色陰性。 通常寄生於人體小血管內皮細胞胞質內和體虱腸壁上皮細胞內, 在立克次體血症時也可附著於紅細胞和血小板上。 病原體的化學組成和代謝物有蛋白質、糖、脂肪、磷脂、DNA、RNA、內毒素樣物質、各種酶等, 其胞壁組成近似革蘭陰性桿菌的細胞壁。

病原體對熱、紫外線、一般化學消毒劑均很敏感, 56℃30分鐘和37℃5~7小時即被殺滅,

對低溫及乾燥有較強耐受力;負30℃以下可保存數月至數年, 在幹虱糞中可保存活力達數月。 病原體可在組織培養中生長, 在雞胚卵黃囊中的生長尤為旺盛。 以感染組織或分泌物注入虱腸內可獲得幾乎純粹的病原體。 接種於雄性豚鼠腹腔內, 一般僅有發熱和血管病變, 而無明顯陰囊反應。 毒素樣物質在試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溫血動物的紅細胞溶解, 注入大、小鼠靜脈時可引起呼吸困難、痙攣、抽搐性四肢麻痹, 並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強、血容量減少等, 動物一般於6~24小時內死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