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遺傳性共濟失調具體分型

(一)脊髓型:本型以弗利德來(Friedreich)氏共濟失調最常見。 主要病變為脊髓後索及側索、脊髓小腦束與錐體束慢性變性多在5~15歲隱襲起病, 進展緩慢。 最早症狀為兩下肢共濟失調, 走路不穩, 步態蹣跚, 容易跌倒, 站立時兩腳分得很寬, 向兩側搖晃。 因後索深感覺傳導束受損故閉目難立征陽性。 以後兩上肢出現共濟失調, 可有意向性震顫, 但上肢症狀往往輕於下肢。 也可有軀幹性共濟失調。 站立或起時身體搖擺不穩, 講話含糊不清或呈吟詩狀。 肢體無力。 可出現脛前肌和手小肌輕度輕度萎縮, 縮深覺明顯減退,

膝反射減弱或消失, 肌張力胝下, 錐體束征陽性。 多數患者有眼震, 常有脊柱後側突和弓形足, 並可有脊柱裂、指(趾)併合等。 疾病早期即有心電圖異常, 但只有1/3病例有心臟病的症狀或體征。

(二)小腦型:以Narie型遺傳型痙攣性共濟失調多見。 病理改變主要在小腦, 可見對稱性小腦萎縮, 浦肯野細胞脫落, 而顆粒細胞受累較輕。 多在成年後隱襲起病, 進展緩慢, 共濟失調是首先症狀, 表現有上肢意向性震顫, 共濟失調性步態及構音困難, 亦可有軀幹共濟失調。 下肢張力增高, 形成共濟失調-痙攣步態, 可有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 少數患者伴有眼球震顫和視神經萎縮。 無骨骼畸形。

(三)橄欖橋腦小腦萎縮(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為中年後起病的遺傳性共濟失調中較常見的一型。

病理變化累及下橄欖核、橋腦底和小腦。 症狀包括肢體共濟失調、構音障礙、頭部軀幹的震顫等。 少數患者可有軟齶陣攣。 後期出現肌張力增高, 腱反射增高和Babinski征。 常有眼震和視神經萎縮。 尚有肢本遠端的感覺障礙、眼肌癱瘓、強直、震顫、精神異常和智慧減退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