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要保持一個姿勢, 神經系統的回饋與控制系統就在運作。 首先, 運動進行和停止後, 關節與肌肉周圍的感受裝置, 能夠識別身體所在的空間位置, 並且根據這種位置資訊, 調整運動開始與終止的位置。 其次, 運動執行系統還在執行:兩組主要的肌肉還在工作, 主動肌和拮抗肌共同保持著人體的姿勢。 只是這時的大腦不再時刻發出運動的指令, 或是忙於其他事務, 或是休息。
通過前面的分析, 你會發現姿勢不過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 這個運動狀態同我們常說的“運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大腦不再關注當前運動的本身。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人體的運動歸結為兩種:姿勢和運動。 也可以說, 人時刻處在從一個姿勢向另一個姿勢轉變的過程中, 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是運動。
可以想像一下:清晨, 我們從原本臥床的姿勢通過起床運動轉變為站立姿勢, 站立姿勢再轉變為行走。 到達辦公室後, 通過坐下的動作, 我們從站立姿勢轉變為坐姿。 晚上下班時, 坐姿通過站立動作轉變為站立姿勢, 再通過行走運動等等, 最終在入睡時轉變為臥姿。
姿勢這種運動狀態遠遠超過了人們日常所理解的“運動”, 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 在我們保持著身體的偏倚姿勢的過程中, 除了相應的肌肉持續緊張之外, 局部的小關節、肌腱、韌帶也在不斷地承受著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損傷。
臨床上醫生檢查到的椎間盤突出, 只是這些病理改變的結果。 醫學發展到今天, 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和新型藥物被應用於臨床, 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卻仍然不能徹底擺脫病痛的折磨。 其根本原因是醫生只看到了病理改變的結果, 並針對這個結果確定治療方案, 但是對於這個結果產生的根源——重複性應力、累積性損傷——不良的姿勢卻沒有絲毫察覺。 這樣的話, 再多的治療、再先進的治療手段又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 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生命在於運動”的含義, 把“不動”的姿勢也歸結到運動當中。 讓姿勢給我們帶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