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關鍵病機脾胃失職

癇病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 使臟腑受傷, 神機受損, 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 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

癲癇病的形成, 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

痰瘀濁邪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 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 陰陽升降失職, 以致風、痰、火、氣交雜, 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 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 如肝腎陰虛, 水水涵木, 木旺化木, 熱極生風, 肝風內動, 出現肢體抽搐, 角弓反張。 若脾虛不能運化, 津液水濕積聚成痰, 痰迷心竅, 則出現神不守舍, 意識喪失。 髒氣不平, 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 內風是其發病動因, 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 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

癲癇之關鍵病機脾胃失職

脾胃中焦, 通上聯下, 是升降的樞紐, 故暢達脾胃之氣可做為調理氣機升降的一個重要環節。

脾是藏神的重要臟腑之一, 其作用機理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脾為後天之本, 運化水穀精微而生氣血。 《素問·經脈別論》道“飲用語于胃, 遊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過脾的“散精”、“上歸”之功, 營養物質才得輸布全身, 而營血等營養物質又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靈樞·本神》將其概括為“脾藏營, 營舍意”。 《靈樞·平人絕穀》也說“故神者, 水穀之精”。

而重要的是脾胃居中焦, 對臟腑氣機有轉輸之功。 《素問·刺禁論》曰“肝生於左, 肺藏於右, 心布於表, 腎治於裡, 脾為之使”, 這裡左右表裡並非解剖部位, 而是用來說明肝肺心腎之氣功能上的位置、作用和相互關係等。 左升右降表裡出入是氣機運行基本模式, 心腎肝肺位於四旁,

脾胃斡旋氣機居中, 構成五臟氣機協調的基本模式。 此處的所謂“使”即暢通無阻之意, 可引伸為轉樞, 說明五臟氣機的升降、內外運動等, 均有賴於脾胃之轉輸作用。 朱丹溪《丹溪心法》明確記載“脾具坤靜之德, 而有乾健之運。 故能使心肺之陽降, 腎肝之陰升, 而成於地之交泰, 是為無病”。

臨床上牌胃功能失調, 既可影響營養物質的化生, 又可使氣機升降失常, 影響其它臟腑功能, 並可使代謝障礙, 產生水飲痰濁等物質, 而影響精神活動的正常維持, 引起神志疾病。 如《靈樞·大惑論》曰“上氣不足, 下氣有餘, 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營衛留於下, 久之不以時上, 故善忘也。 ”《素問·厥論》曰“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 身熱, 不欲食, 譫言”。

《素問·厥論》“陽明之厥, 則癲疾欲走呼, 腹滿不得臥, 面赤而熱, 妄見而安言”。 《素問·熱論》“陽明者, 口目動作, 善驚、妄言、色黃, 其上下經盛, 不仁”。 反映了一系列神志疾病症狀, 多與脾胃功能紊亂有關。

引人注目的是《靈樞·癲狂》對各類神志疾病的處理大都從手足陽明經取穴。 《素問·病能論》“有病怒狂者, ……病名陽厥……治之奈何?……奪其食即已”, 明確提出了控制飲食的治療方法, 可謂開神志異常之症從調理脾胃為治之先河。

臨床上通過調理脾胃, 不僅有利於化除痰濁, 使之不再擾亂神明, 又可使精微物質化生正常, 營血充足, 而保持神志健旺。 更為重要的是, 由於脾胃氣機調暢, 通過其轉輸作用, 使其它臟腑氣機都能得到調整, 從而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由此可見, 脾藏神在五臟藏神理論中居於特殊的重要地位。 古今醫家治癇皆重脾胃, 其意大致如此。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