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大多數人都會炒菜做飯, 很多主婦更是精通。 但是關於一些烹飪技巧很多人卻未必做得正確, 有些炒菜惡習是有損健康的, 所以大家要注意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做菜習慣是應該摒棄的。
蔬菜先切後洗。
洗菜時, 切開後的蔬菜與水的接觸面積會大大增加, 易使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大量流失。 正確的做法是先仔細清洗蔬菜, 並儘量將水分控幹後再切。 需要提醒的是, 切好的菜最好馬上烹調, 放置時間不要超過兩小時, 否則易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氧化。
切完菜再用水焯。
蔬菜切太碎, 容易流失原有的菜香, 若再經過水焯, 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會大量損失。 所以, 焯菜時應儘量讓蔬菜保持完整, 用水量要多。 此外, 焯綠葉菜的時候, 要加點鹽和油, 不僅可以防止氧化酶破壞葉綠素, 還能保持蔬菜鮮亮的顏色。
做菜先過油。
做地三鮮、幹煸豆角等菜肴時, 很多人喜歡先將食材在油裡過一下, 撈出來再炒, 這樣做出來的菜色澤明亮、氣味香濃。 但這種烹調方法會導致攝入的油脂超標, 破壞蔬菜本身的營養, 同時還可能產生致癌物。 建議大家少吃過油菜、煎炸菜, 烹調蔬菜多用白灼、清炒、涼拌和清蒸等方式。
油冒煙了才放菜。
等到油鍋冒煙, 這樣的油溫往往已經達到200℃以上, 此時才把菜下鍋的話,
炒素菜也加不少油。
無論是哪種油, 脂肪含量都在98%以上。 蔬菜的吸油性特別強, 如果用太多油炒素菜, 和吃葷菜沒區別, 而且還會使菜的表面都被一層油脂包圍, 其他的調味品也不易滲透到蔬菜的內部, 影響了食物的味道, 同時這樣做也不利於消化吸收。 合理的做法是每道素菜放油量不超過一湯匙, 怕糊鍋可以用平底鍋炒菜, 保證受熱均勻。
炒菜放很多含鹽調料。
醬油中含鹽量為15%~20%,
正確做法是炒菜只放一點鹽或海鮮醬油, 雞精味精也少用, 可以多用蔥薑蒜或花椒等調味, 這樣炒出的菜清淡可口, 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