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為屈戌關節, 周圍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附著, 關節比較穩定。 發病較少, 多為青壯年, 男性居多。
【發病機制】
多為強大的暴力, 經各個方向來的均可, 作用於脛骨上端或股骨下端, 同時使小腿旋轉, 因此脫位由於暴力方向不同, 可有前脫位及後脫位或側方脫位, 而以前脫位較多。 脫位後使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和髕韌帶均可損傷, 並可能合併骨折、神經血管的損傷, 使下肢麻痹感覺運動喪失, 肢體缺血造成壞死。
【臨床表現】
膝關節外傷史, 肢體有畸形、腫痛, 活動受限, 根據脫位方向, 脛骨可向後向前和側方移位,
【治療說明】
(一)單純脫位很易復位, 牽引即可, 復位後膝在屈曲10~15°功能位固定4~6周, 去除石膏, 進行功能鍛煉, 有時在復位後3~5天行關節腔積血抽吸, 在固定期間練習股四頭肌收縮以防止肌萎縮, 1月後帶石膏行走加強功能鍛煉。 若足背和脛後動脈搏動消失應在關節復位行血管探查, 若有栓塞去除, 血管撕脫進行吻合, 若不能對接, 可取大隱靜脈移植。
(二)韌帶斷裂、關節不穩者可在傷後3月進行修補, 取半腱肌肌腱, 闊筋膜等自體材料。
(三)傷後關節酸痛活動受限, 年青人、體力勞動者可採用膝關節固定術。
(四)對年老者可作人工膝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