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解酒中藥一覽

酒可入藥, 《黃帝內經》早有記載。 少量飲之, 能通經絡, 活血脈, 解疲乏, 對身體有益;多飲則會“酒醉”、“中酒毒”, 現代醫學稱為酒精中毒, 對身體十分有害。 中醫學浩瀚的藥海中, 能治療酒精中毒的方藥不勝枚舉。 今將常用藥物中, 具有解酒毒作用的部分中藥簡介如下:

葛花別名葛條花, 系葛藤的花, 始載于《名醫別錄》。 其性涼味甘, 入脾、胃經, 能解酒止渴。 治酒醉, 煩渴, 取本品l0~15克, 煎服;若預防酒醉, 可煎湯代茶。 治飲酒太過, 嘔吐痰逆, 頭痛心煩, 胸膈痞塞, 手足顫搖, 小便不利, 大便泄瀉。 以葛花解酲湯(《蘭室秘藏》)治之。 木香1.5克,

人參4.5克, 豬苓4.5克, 茯苓4.5克, 橘皮4.5克, 白術6克, 乾薑6克, 神曲6克, 澤瀉6克, 青皮9克, 砂仁15克, 白豆蔻15克, 葛花15克。 煎服。

高良姜別名風姜、良薑、始載于《名醫別錄》。 味辛性溫, 入脾、胃經。 具有散寒止痛, 溫中止嘔的功效。 《大明本草》有治轉筋瀉痢、反胃嘔食, 解酒毒, 消宿食的記載。 治飲酒太過, 身寒嘔逆, 取本品10~15克, 煎服。 若寒甚, 可與法夏、生薑、香附同用。

白茅根別名茅根、茅草根等。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其性寒味甘, 入肺、胃、膀胱經。 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 《本草綱目》有止吐衄諸血及解酒毒的記載。 本品可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咳嗽、吐血、衄血、急性腎炎水腫、黃疸等症。 若解灑, 可用本品15~30克, 煎服, 鮮品倍用。 若治飲酒太過, 傷及胃絡所致胃出血, 可與仙鶴草、地榆、蒲黃同用,

或單用。 以鮮品效果為佳。

丁香別名公丁香, 始載於《藥性本草》。 溫味辛, 入脾、胃、腎經。 具有溫中降逆, 溫腎助陽之功效。 常用於胃寒所致嘔吐、呃逆及腎虛陽萎等證。 《大明本草》有治冷氣、殺酒毒的記載。 治飲酒所致嘔吐、身寒等證, 可單用, 或與人參、生薑、法夏、柿蒂配用。 預防酒精中毒, 可用本品3~5克, 泡茶飲。

桑葚別名桑果、桑棗、桑葚子等, 始載于《新修本草》。 其性寒味甘, 入心、肝、腎經, 具有滋陰補血、潤腸通便, 以及解酒的作用。 《本草綱目》謂其搗汁飲, 能解酒中毒。 本品可治眩暈、失眠、消渴、便秘, 及風濕關節炎。 解酒可取鮮品100克, 搗汁或煎服;若煩渴甚, 可與麥冬、玉竹、天花粉等配合。

蘆根別名葦根,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其性寒味甘,

入肺、胃經, 具有清熱生津、止嘔、利尿的功效。 治熱病煩渴、胃熱嘔穢、肺熱咳嗽等證。 酒熱煩渴、嘔穢, 可用本品30~60克, 煎服。 或用蘆根飲:蘆根15克, 竹茹9克, 粳米50克, 生薑5片, 水煎, 當茶飲。 《新修本草》謂其能療嘔逆, 不下食, 胃中熱等證。

淡竹葉別名碎骨子、山雞米等, 始載於《本草綱目》。 其性寒味甘淡, 入心、胃、小腸經, 有清熱除煩、利尿的作用。 可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等證。 治酒熱煩渴, 小便不利, 可用本品30~50克, 煎服;或與菊花、薄荷同煎, 當茶飲可預防酒醉。

茶葉始載於《本草圖經》。 其性涼味苦甘, 入心、肺、胃經。 具有清頭目、除煩渴、助消化、利尿解毒的功效。 可治頭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煩口渴、痢疾等證。 本品有紅、綠茶之分, 用時任選。 酒醉可用本品泡濃茶飲;或與菊花、金銀花同用。

本品含茶鹼, 能利尿, 抗過敏, 能解除支氣管痙攣及膽管平滑肌痙攣, 對飲酒所致之過敏症, 如蕁麻疹, 尤其適宜。

烏梅別名酸梅、幹枝梅,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其性溫味酸, 入肝、脾、肺、大腸經。 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 主要用於肺虛久咳、久痢滑泄、消渴、蛔厥, 以及便血、崩漏等。 因其味酸能化生津液, 可用於酒熱煩渴等證。 實驗證明, 本品有抗過敏作用, 對飲酒所致過敏, 如蕁麻疹尤為適宜。 本品可單用, 每次30克, 煎服;或與生地、麥冬、葛根、花粉同用。

雞內金別名雞肫皮,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其性平味甘, 入脾、胃、小腸、膀胱經。 具有消食積、止遺尿、化結石之功效。 《名醫別錄》謂其能除煩熱;《本草綱目》有治反胃、消酒積的記載。

民間用本品炒黃研粉消酒積, 用量3~9克, 沖水服, 效果滿意。

白豆蔻別名白蔻、豆蔻, 始載於《本草拾遺》其性溫, 味辛。 入脾、胃經。 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功效。 治濕阻氣滯、胸悶腹脹、胃寒腹痛、宿食不消、呃逆、嘔吐等證。 《本草綱目》有解酒毒的記載。 本品用量3~10克, 不宜久煎, 常與砂仁、厚樸、陳皮等藥同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