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 喝水少、出汗多、排尿少就容易患上腎結石。 也就是說, 如果人體內缺水, 就會導致尿量較少, 此時尿液濃度就會增加, 原因是一些晶體物質如鈣類大量聚集, 且因為尿量少沒有排除體外, 久而久之就會引發腎結石, 甚至當即出現急性腎結石。 那麼這些晶體物質是如何來的呢?腎石很少由單純一種晶體組成, 大多有兩種或兩種以上, 而以其中一種為主體, 90%腎石含鈣質, 如草酸鈣, 磷酸碳酸鈣和磷酸銨鎂, 我們主要來探究一下鈣的來源。
人體骨頭含有大量鈣 鈣質會流失
骨是由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的,
補鈣不科學 鈣吸收不好
在飲食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缺少鈣的。 曬太陽有助於鈣的吸收, 不過現代人擔心骨質疏鬆, 常吃鈣片補充鈣質、儲存骨本, 特別是一些家長擔心孩子長不高而大量補鈣。 補鈣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做法不科學, 同樣獲得適得其反的結果, 很多腎結石的患者都是因為過度補鈣的原因。 運動可以幫助鈣沉澱到骨頭上, 但是所以單純補鈣不運動則會增加結石的發生。
鈣質和草酸結合在尿液中形成積澱
凡是妨礙鈣利用、促進鈣流失的因素, 都是促進腎結石形成的因素。 這是因為, 在鈣排泄增加的情況下, 尿裡面的鈣含量就會增多, 那麼它們和草酸相遇形成沉澱的危險也就會增大。 如果鈣能夠很好地被人體利用, 並轉移到骨骼和其他它們該去的地方, 尿中含量少, 反而不容易發生結石。 這就能夠解釋, 為什麼很多人一邊缺鈣, 一邊還患上腎結石。
生活中控制鈣的攝入量
臨床研究發現, 有90%以上的腎結石是由鈣或含鈣的物質形成的。 因此, 腎結石患者應少吃豆製品、牛奶、海帶、蝦皮和芝麻等富含鈣的食物。 另外, 如果腎結石患者因患有某些疾病而必須補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