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 男, 10歲, 於1982年10月2日因發熱惡寒一天, 以“上感”收入某醫院兒科住院治療。 經用西藥解熱鎮痛、抗感染、激素療法和物理降溫等治療三天后, 發熱持續不退, 體溫稽留在38℃左右, 於10月5日下午4時急請中醫會診。 症見:發熱不惡寒(體溫39.5℃), 汗出熱不退, 伴面紅、胸痞欲嘔, 口渴不欲飲, 飲食納差, 小便黃。 大便已3日未下, 舌苔邊白中間黃膩而燥, 脈滑數。
證屬濕熱內蘊, 已經化燥, 治宜清熱化濕, 佐以通下, 方用三仁東加減。
處方:藿香10克, 法半夏10克, 白蔻仁6克, 生薏苡仁15克, 厚樸10克, 通草10克, 滑石10克, 淡竹葉10克, 金銀花10克, 大黃6克(另包後下)。
藥服後三時許大便始下, 至次日淩晨發熱已退, 體溫降至37℃, 胸痞欲嘔等症減輕。 服完3劑後, 再以原方去大黃, 服兩劑後胸痞欲嘔、口渴等症消失, 小便由黃轉白, 大便如常。 已有思食之感, 惟精神較差, 遂停藥並囑注意調理, 觀察兩天后痊癒出院。
按:薛生白《濕熱病篇》雲:“濕熱症, 始惡寒, 後但熱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飲。 ”本患兒病始發熱惡寒, 後但熱而不寒, 伴汗出熱不退, 胸痞欲嘔, 口渴不欲引等症, 故屬濕熱症。 病初邪在衛表, 陽氣為濕所遏, 故有惡寒之感, 後病邪入於裡, 留滯中焦, 濕熱壅遏, 助長熱勢, 故但熱而不寒;濕熱留戀不去, 故發熱持續難退, 濕熱薰蒸, 致汗出而熱不退, 濕蔽清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