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三仁湯解小兒高熱

劉某, 男, 10歲, 於1982年10月2日因發熱惡寒一天, 以“上感”收入某醫院兒科住院治療。 經用西藥解熱鎮痛、抗感染、激素療法和物理降溫等治療三天后, 發熱持續不退, 體溫稽留在38℃左右, 於10月5日下午4時急請中醫會診。 症見:發熱不惡寒(體溫39.5℃), 汗出熱不退, 伴面紅、胸痞欲嘔, 口渴不欲飲, 飲食納差, 小便黃。 大便已3日未下, 舌苔邊白中間黃膩而燥, 脈滑數。

證屬濕熱內蘊, 已經化燥, 治宜清熱化濕, 佐以通下, 方用三仁東加減。

處方:藿香10克, 法半夏10克, 白蔻仁6克, 生薏苡仁15克, 厚樸10克, 通草10克, 滑石10克, 淡竹葉10克, 金銀花10克, 大黃6克(另包後下)。

囑當夜6時急煎一劑分兩次服, 以大便下為度。

藥服後三時許大便始下, 至次日淩晨發熱已退, 體溫降至37℃, 胸痞欲嘔等症減輕。 服完3劑後, 再以原方去大黃, 服兩劑後胸痞欲嘔、口渴等症消失, 小便由黃轉白, 大便如常。 已有思食之感, 惟精神較差, 遂停藥並囑注意調理, 觀察兩天后痊癒出院。

按:薛生白《濕熱病篇》雲:“濕熱症, 始惡寒, 後但熱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飲。 ”本患兒病始發熱惡寒, 後但熱而不寒, 伴汗出熱不退, 胸痞欲嘔, 口渴不欲引等症, 故屬濕熱症。 病初邪在衛表, 陽氣為濕所遏, 故有惡寒之感, 後病邪入於裡, 留滯中焦, 濕熱壅遏, 助長熱勢, 故但熱而不寒;濕熱留戀不去, 故發熱持續難退, 濕熱薰蒸, 致汗出而熱不退, 濕蔽清陽,

而致胸痞欲嘔;熱盛傷津, 濕邪內蘊而化燥, 故致口渴不欲飲。 其大便3日未下, 舌苔中間黃膩而燥則是濕熱化燥, 熱邪燥結腸胃腑氣不通之征。 治療除以清熱化濕之常法外, 還佐用了通腑攻下之變法。 或問:濕溫(熱)證早有禁下之戒, 為何又使用攻(通)下呢?濕溫病雖有禁下之戒和吳鞠通濕溫病“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之明訓, 殊知本病症, 大便已3日未下, 如此症此時不及時佐以攻下通腑, 則燥化愈甚, 陽明腑實證指日可成。 再者, 濕溫(熱)證用通下, 前人也有明示, 如薛生白曾指出:“若大便數日不通者, 熱邪閉結腸胃, 宜仿承氣微下之。 ”章虛穀也曾指出濕熱證的攻下征是“舌苔必老黃色或兼燥”, 本證正與相符, 佐以通下是恰到好處。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