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食可選擇兔肉
逢年過節, 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品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各式菜肴五彩繽紛、琳琅滿目, 卻難覓主食的蹤影。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 這種飲食結構是不合理的, 應該注意主食的攝入, 尤其要做到“三化”, 即簡單化、定量化和雜糧化。
菜肴品種繁多是春節後飲食的特點, 因此應該在注重色、香、味的前提下, 力求葷素搭配、涼熱調理、幹稀中和。
做到膳食肥而不膩, 是春節後飲食的特點, 現代飲食方式應力爭改變大魚大肉集中食用的習慣。 葷食的選擇應少而精,
2零食以開胃降火為主
零食豐富是節日後生活的另一突出特點。 由於正餐食物多以油膩為主, 所以應選擇開胃、降火、祛燥的零食, 如話梅、薄荷等, 少吃花生、瓜子、糖果、巧克力等食品。
3飲品喝茶更有益
節日期間少不了飲酒助興, 但是切不可開懷暢飲, 因為飲酒過度容易誘發疾病, 甚至釀成悲劇。 飲茶可以增味添趣, 益於身心。 尤其是吃了豐盛的佳餚之後, 喝一杯茶, 可以促進消化, 讓口爽心暢。
4蔬菜顏色越深越好
春節後, 市民如果攝取的新鮮蔬果類不足, 再加上運動量減少, 會有便秘或排便不順的情況發生。
5多吃清淡食物
節日裡許多年輕人夜夜笙歌, 結果睡眠嚴重不足, 虛火上升, 很多女孩子還喜歡一邊玩一邊吃, 瓜子、花生、巧克力等熱性零食不離手, 體內熱量堆積太多, 臉部發出很多痘痘。 這樣的“火”大多源自內熱, 所以吃得越清淡越有利於皮膚狀況的改善。 此外, 要注意勞逸均衡適當, 防止疲勞過度。
6多吃解毒食物
節後許多人都出現了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甚至精神不集中、嗜睡的症狀, 這是胃火上升的表現。 對這樣的“火”要多吃清涼解毒的食物, 別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燥熱食品。
7多喝水
痔瘡的發生主要與節日期間的飲食及娛樂習慣有關。 難得假期有空閒擺弄吃的, 魚肉及精細食品吃得多, 減少了粗纖維攝入, 容易使大便乾燥。 此外, 許多人假期長時間上網或打麻將, 久坐後活動減少, 肛門處的靜脈回流受到阻礙, 引起血管擴張容易出現便秘乃至痔瘡。 對這樣的“火”要多喝水, 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每天大便通暢, 並適當增加運動。
8多吃粗糧
過食肥膩辛辣煎炒等食品, 致使脾胃受損, 內蘊化熱, 嚴重者口角會出現糜爛。 對這樣的“火”應多吃豆類、小米等粗糧和綠色新鮮蔬菜等, 增加進食品種, 避免進食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 減少對口腔和腸胃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