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間5月9日的晚上, 一位68歲華裔老漢阮文輝獨自走回家的途中, 突然被一名暴徒毆打, 這名暴徒將老漢暴打後大搖大擺離開現場。 最重要的是, 但時有多名路人經過, 卻沒有人伸出援手, 甚至沒有人報警, 最終導致華裔老人因傷勢過重死亡。 相信大家看到這樣的報導都十分氣憤。 這麼多人, 到底為什麼沒有人去幫助這位老人呢?其實,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說明人們的冷酷無情, 也反映了一種心理現象——責任分散效應。 這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效應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應呢?今天, 小編都會為大家一一解答。
一、什麼是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 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 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 責任感就會很強, 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 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 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 責任不落實。
二、形成責任分散效應的原因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 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 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因為在不同的場合, 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三、真實案例
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 附近住戶亮起了燈, 打開了窗戶, 兇手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
四、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穿著張揚讓人驚
點評:“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 與一個人初次會面, 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能夠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
2、人類面對資訊越多選擇結果越差
常言道, “籮裡選瓜, 越揀越差。 ”美國心理中心網近日報導, 美國《決策與判斷心理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資訊越多, 選擇結果越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 人們通常認為, 掌握的相關資訊越多, 做出的決策就越好。 而新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對電腦程式提供的250道題進行回答, 並計算其累積得分。 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題目的數量和選項,
3、微笑效應
微笑是一種令人愉快的表情, 它在人際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微笑可以在瞬間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生活中, 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個燦爛的微笑更能提升你的個人魅力, 更能打動人心的了。
拿破崙希爾這樣總結微笑的力量:“真誠的微笑, 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鈕, 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 因為它在告訴對方:我喜歡你, 我願意做你的朋友。 同時也在說:我認為你也會喜歡我的。 ”
4、水桶效應
木桶理論: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 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 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水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水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裡的水
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水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水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裡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