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裔老人街頭被打死無人幫 責任分散效應釀慘劇

紐約時間5月9日的晚上, 一位68歲華裔老漢阮文輝獨自走回家的途中, 突然被一名暴徒毆打, 這名暴徒將老漢暴打後大搖大擺離開現場。 最重要的是, 但時有多名路人經過, 卻沒有人伸出援手, 甚至沒有人報警, 最終導致華裔老人因傷勢過重死亡。 相信大家看到這樣的報導都十分氣憤。 這麼多人, 到底為什麼沒有人去幫助這位老人呢?其實,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說明人們的冷酷無情, 也反映了一種心理現象——責任分散效應。 這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效應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應呢?今天, 小編都會為大家一一解答。

一、什麼是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 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 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 責任感就會很強, 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 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 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 責任不落實。

二、形成責任分散效應的原因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 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 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因為在不同的場合, 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 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 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對受難者給予幫助。 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 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 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 造成責任分散, 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 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 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 由別人去救”的心理, 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三、真實案例

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 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 附近住戶亮起了燈, 打開了窗戶, 兇手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

兇手又返回作案。 當她又叫喊時, 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 兇手又逃跑了。 當她認為已經無事, 回到自己家上樓時, 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 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 儘管她大聲呼救, 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 但無一人來救她, 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 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四、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穿著張揚讓人驚

點評:“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 與一個人初次會面, 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能夠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

面試中首因效應的作用不可小瞧。 雖然考官的“印象”標準不一樣, 但總體來說有些標準是一致的, 這就是:踏實、開朗、精神飽滿、信心十足、坦誠、機敏、幹練的人, 會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理工類專業要求“踏實、耐得住寂寞”。

2、人類面對資訊越多選擇結果越差

常言道, “籮裡選瓜, 越揀越差。 ”美國心理中心網近日報導, 美國《決策與判斷心理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資訊越多, 選擇結果越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 人們通常認為, 掌握的相關資訊越多, 做出的決策就越好。 而新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對電腦程式提供的250道題進行回答, 並計算其累積得分。 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題目的數量和選項,

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資訊。 結果發現, 那些知道資訊越多的人, 得分越低。 這說明, 選擇時, 資訊太多反而可能影響人們的決定。

3、微笑效應

微笑是一種令人愉快的表情, 它在人際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微笑可以在瞬間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生活中, 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個燦爛的微笑更能提升你的個人魅力, 更能打動人心的了。

拿破崙希爾這樣總結微笑的力量:“真誠的微笑, 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鈕, 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 因為它在告訴對方:我喜歡你, 我願意做你的朋友。 同時也在說:我認為你也會喜歡我的。 ”

4、水桶效應

木桶理論: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 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 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水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水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裡的水

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水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水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裡的水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