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察煙觀色”炒制炭藥

中藥飲片經炒炭後治療疾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從《五十二病方》收載的血餘炭, 《金匱要略方論》中的王不留行、桑根皮“燒灰存性”, 至《本草綱目拾遺》時已增至70多種, 而且又提出了炒黃、炒枯、炒黑、煙盡等工藝。 飲片炒炭是一項傳統的炮製製藥技術, 多數中藥經炒炭後, 除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外, 更是突出或改變了飲片某方面的專一療效, 如:血餘炭擅治小便不利兼血尿;白芍炭治療帶下症兼赤帶;荷葉炭治療陽水浮腫;杜仲炒炭則是為了使有效成分完全煎出, 發揮更佳的治療作用……可見, 中藥飲片炒炭是臨床中醫譴藥組方治療疾病的手段與特色之一。

但是飲片炒炭並非將飲片炒至焦化、炭化, 而是要求控制在“炒炭存性”的範圍, 如荊芥穗炭是治療婦科疾病較常運用的一味中藥飲片, 要求炮製時火候與輔料掌握得當, 成品色澤均勻, 全部保持在“存性”的範圍, 原形辨認清楚(術語稱為“觀花”), 否則飲片全部炭化而混雜於輔料中則難以剔出。 因此中藥炮製人員要掌握“炒炭存性”的技巧, 就應該反復掌握學習, 學會用“察煙觀色”的方法炒制炭藥。

將藥材洗淨, 除去雜質, 大小分檔, 置於鐵鍋內投至已炒好的輔料中, 由文火逐漸加熱至武火, 不斷翻動, 至藥物表面呈焦黑色, 內部呈焦黃色, 鍋內飲片與輔料出現火星。 此時鍋內飲片冒出的煙色由白轉青,

煙色變化的順序依次為:白煙——黃煙——黃濃煙——青煙。 “黃煙——黃濃煙”階段為恰到好處的標誌煙色, 說明恰好達到“炒炭存性”的外觀品質與內在品質要求;青煙則為太過、焦化、炭化的標誌。 故在飲片出現黃煙與黃濃煙時, 立即噴淋自來水, 則飲片火滅煙熄, 繼續翻炒至飲片表面水分揮幹, 立即出鍋篩去輔料, 攤開晾3小時以上, 收貯。

不同的飲片, 炒炭時要求的色澤是不同的, 如蒲黃炭、銀花炭要求表面炒至棕褐色;大薊炭、小薊炭炒至表面焦黑色;白茅根炭、側柏葉炭炒至表面黑褐色, 內部焦黑色;茜草炭、炮薑炭炒至表面焦黑色, 內部焦褐色;地榆炭、黃芩炭、黃柏炭、大黃炭、山楂炭、烏梅炭等飲片均要炒至表面焦黑色 ,

內部焦褐色。

由於飲片質地不同, 制炭時採用的火候也不同。 一般來說, 花、葉、全草類飲片如荊芥穗、槐米等, 飲片制炭時先用文火後用中火;根莖類飲片如地榆、黃芩等飲片, 先要用中火後用武火。 火候應由弱漸強, 先弱之目的使飲片內部受熱均勻;漸強之目的則使飲片成炭“存性”, 故火候的掌握非常關鍵。 一開始就使用武火, 會導致“皮焦瓤生”;一直用文火, 則達不到制炭目的。 而搶煙噴、搶鍋涼更要及時準確, 這樣才能確保炭藥的品質符合“存性”要求, 中醫臨床療效不打“折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